山东快书创始人——戚永力
戚永力(1886~1944),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人,出生于封建社会的一个贫寒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三,幼年时期喜爱说唱,凡听过的鼓词之类,两遍后便能背诵。由于家庭贫寒,十二岁时便拜蔺亭富(字教友)为师学唱大鼓。学成后便“跑坡”。他平时爱好武术,广交天下武术朋友,当时不论那路侠客,只要找到他,就宾客相待,临走赠送路费,不论哪路侠客几乎都与他交往。因武功熟练,所以,他有个师弟提示他说:“我看大鼓这玩艺,以后不会太吃香,它只能‘跑坡’,难登大雅之堂,你有如此一身好武功,不如改说‘水浒’。”于是,他就拜一江姓艺人为师(名字不详),在江老师的教诲下,他找来《水浒传》,请当地的文人将书中的“狮子楼”、“武松杀嫂”、“石家寨”、“孟州过堂”、“十字坡”等精彩的章回,改成唱词,由他来演唱。因他有武功基础,演唱起来,动作精细,演文象文,演武象武,“生”“旦”“净”“末”“丑”表演的微妙微肖,深受群众欢迎,只要他的竹板一响,听众就互相传邀:“说武老二的”来了,快去听,不多时,听众就把他围了起来。当时演唱形式是先用竹板开场,等人到齐后,竹板往胳臂上一搭,再用钢板伴奏演唱起来。原来这种演唱没有名称,听众都叫他是“说武老二”的,因为他演唱的内容都是有关武松的事,武松又是排行第二,所以称他是“说武老二”的,直到建国后,于1949年6月,在上海才把这种演唱形式定名为山东快书。由此,他演唱的声望越来越高,后来,便开门收徒。在他的徒弟中,有的学大鼓,有的学快书。他徒弟有:李学义(因为李学义和他的年龄差不多,在感情上名义是师徒,实际以兄弟相待,未改艺名)王元臣、李元道、李元路、高元财、高元钧等。
1938年,日寇侵入薛城一带,薛城地区成沦陷区,戚永力在家乡无法演唱,就带领全家到郑州。在郑州演唱几个月,深受群众喜爱,随后又到武汉、上海等大城市演唱。后在上海大世界挂牌演出,接连几个月,座无虚席,轰动了上海。从此,“说武老二”这种演唱形式,登上了大雅之堂。后又经武汉、郑州回家。这样一去一回达五年之久,“说武老二”也传遍了大江南北,戚永力被听众誉为“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等美称。
回家后,胃癌发觉,不能演唱,家中所积存的一点钱也全部用光,生活无法维持。他不顾重病在身,为了全家的生活,又不得不重走“跑坡”的旧路。拖着病体,让儿子背着行李卷,到附近的周营、邹坞、峄城等地的集市、庙会演唱,维持家中生活,实在支持不住才回家。由于劳累过度,回家后便卧床不起,在生命垂危之时,差人把李学义叫到床前,留下遗言。根据戚永力的儿子刘英记忆,遗言的大体内容是:“我死之后,你把你的几个师兄弟都叫来,按我说的去办:一、你们几个各干各行互相照顾;二、武老二这个行当只有高元钧能接,别人不得随意招徒传艺;三、我的东西,大鼓你(李学义)留着,小鼓给王元臣,竹板、钢板给高元钧,并告诉高元钧,以后招徒所用的钢板一定得按这个尺寸做,丝毫不能差;四、我一生爱习武,虎头钩是我的心爱之物,就留给你小师弟吧。”就这样“说武老二”这个行当就被高元钧继承了下来,戚永力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建国后,高元钧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演出,他演唱的段子很受志愿军的喜爱,可这种演唱形式又没有真正的“学名”,回国后,艺术家们,认为是用山东的土音演唱的,演唱的速度,又快又有韵辙,就把它定名为“山东快书”保留了下来。
1991年10月,高元钧率弟子及夫人何慧英到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力墓前为恩师立碑纪念(当时碑文已刻好,用的是“立”字,高元钧说这个立字不对应该用“力量”的力)。并在薛城召开了《高派(元钧)山东快书艺术薛城寻根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