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来自:市林业和绿化局主持人 时间:2019-09-03 15:00:29

     主持人:近年来,全市各级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多个“国字号”绿色生态名片,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提供了坚实的绿色生态支撑。请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龙厚宏局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林业生态建设在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重大机遇,科学规划,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于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走出了一条建设森林城市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市委市政府秉持森林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2015年,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绿满城乡·美丽枣庄”国土绿化行动,全市年均造林面积5万亩以上,建设提升绿色生态廊道3800公里,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处、湿地公园17处。通过森林城市建设,枣庄资源型城市生态面貌发生的历史性的变化,“一灰一黑”的城市形象渐行渐远,“鲁南绿城”的城市形象逐渐形成,各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绿色转型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居民的林业生态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2016年,市政府在“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凤凰绿道被评为“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社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17年,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播放了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及环城绿道的内容和情景。201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森林城市系列纪录片,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了我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森林城市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的新成果,以及资源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形象,反映了市民比较满意的林业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国全省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为枣庄绿色生态建设增添了新魅力新活力。2017、2018年度,我市连续二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林业指标考核取得满分第一名好成绩。2019年5月,枣庄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国家10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成为全国受到表彰的10个森林城市之一,是山东省唯一受表彰城市,是国家对我市多年来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褒奖,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枣庄的城市形象,以及在全国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主持人:我们知道,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与人类的生活与身体健康休戚相关。请简要介绍一下森林、湿地发挥的生态作用有哪些,通过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情况。

     龙厚宏局长:森林具有满足人类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是人们健康的身体和高质量生活的“保护神”。森林是天然“制氧器”。在树木生长旺季,1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森林是“净化器”和“吸尘器”。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大气通过林带,可使粉尘量减少32%-52%,飘尘量减少30%;森林是“消声器”。林带可吸收噪音20%-26%,强度降低20-25分贝,人们在森林中静养、呼吸、心率、血压均会相应的减缓和降低;森林是温度“调节器”。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则高15-25%,形成一个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不大、湿润清新的环境;森林是负氧离子“发生器”。城市室内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为40-50个,室外100-200个,而森林中可达1万到100万个。当负氧离子达到5000以上时,就感到心平气和、神清气爽;森林是“灭菌器”。1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调蓄洪水,湿地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植物及质地黏重的不透水层,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净化水质,湿地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像天然过滤器,如湿地芦苇可以净化陆地上污染水体里的铅、锰等重金属,污染水经过沼泽可降解98%的氮,97%的磷,富集许多重金属,是普通水体的10万倍。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坚定不移做好植树造林“生态加法”,通过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生态屏障,让生态“绿肺”净化大气,造福群众。大力加强湿地资源修复保护,通过退耕还湿、拦坝蓄水、采矿塌陷洼地引蓄水等措施,合理调节水资源,湿地保护率达到70%,树立了枣庄良好生态的靓丽形象。目前,全市有森林面积166万亩,湿地面积23.8万亩,林木蓄积量552万立方米。随着林业资源的扩大聚集,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土、固碳、缓霾解毒等生态功能迅速提升。据初步测算,全市森林在生长旺季每天可吸收消耗9.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8.3万吨氧气;吸附粉尘量225万吨/年,滞纳PM10 和PM2.5分别为500吨/年和128吨/年。森林土壤的蓄水量达到7500万吨以上,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3万吨。参考济南市2016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测算方式,枣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58亿元/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5.8亿元/年,合计73.8亿元,相当于每年为每个枣庄市民提供了约0.18万元的生态服务,全市群众也由此享受到了更多的最直接最普惠的生态福利。

     主持人:环城绿道是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已成为枣庄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品牌、市民休闲游憩和享受生态福祉的重要场所。请简要介绍一下环城绿道及其发挥功能作用的情况。

     龙厚宏局长:为高标准规划好绿道建设,我们委托国家级、省级规划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枣庄环城绿道建设总体规划》《枣庄全域性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依托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先后建成了凤凰绿道、青龙绿道、榴园绿道、蟠龙河绿道200多公里、步道395公里,绿道沿线建有驿站14处、休憩点191个,安装标识牌827套、科普宣传50处。200多公里的环城绿道串联起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4处、休闲驿站14处、乡村旅游镇村137个,采摘园、林(农)家乐324家,旅游景点景区55处,形成了具有枣庄特色的森林景观,成为群众休闲游憩、森林生态体验的好去处。

     环城绿道的建设贯通,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石榴、核桃、樱桃、柿子、大枣等优质林果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吸引了一大批的工商企业在绿道沿线开展生态观光开发经营,带动了洪门葡萄采摘游、沧浪渊民俗体验游、绿道骑行、摄影赏花游、书法家森林创作、养生游、亲子游等一批森林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兴起,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林业应有的作用。环城绿道已成为多彩森林的生态景观大道,广大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生态体验大道,促进林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经营的农民增收致富大道,监测发布沿线林区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生态意识的森林生态科普大道。

     主持人:今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环城绿道提升工程、构筑中心城区共享森林生态圈的重大安排部署,并列为2019年市政府惠民实事之一。市林业和绿化局作为牵头协调部门,请介绍一下目前绿道提升工程建设工作情况?

     龙厚宏局长:建设绿道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展现城市特色、改善环境质量、引领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市民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环城绿道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为进一步提升完善环城绿道,切实发挥绿道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增进市民生态福祉、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等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为民情怀,作出了实施环城绿道提升工程、构筑中心城区共享森林生态圈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工程建设中,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市委李峰书记、市政府石爱作市长以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环城绿道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方案,提出具体要求,并亲自深入到现场调研督导工程建设,随时调度进展情况,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市人大领导专题视察,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2019年枣庄环城绿道提升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建设任务、内容、标准及完成时限进行了明确。工程建设已摆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各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林业牵头、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提升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推进动力。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系统性建设蓝图。邀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与林业、住建、交通工程技术人员,逐段实地勘察、调研、论证,形成了工程建设蓝图,主要是突出枣庄绿道特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优化绿道布局,提升完善道路157.47公里,其中新建、改建绿道50.8公里。道路绿化35段35景、建设节点17处、沿线山体绿化彩化10000亩,增设绿道标识系统、里程碑300多套,丰富18处驿站服务功能,不断塑造国家生态公园示范、中国环城绿道典范、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的形象。三是坚持加强调度督导,推进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林业和绿化局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重点突出绿道道路建设提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工程建设具体落实措施,抽调17名业务骨干,成立了工作专班,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到岗到位。加强调度督导,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目前已通报15期。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属地区(市)积极推进各项工程任务尽快落地见效,目前,已开工道路建设路段100公里,绿道沿线山体绿化彩化2500亩,设计完成绿道标识系统修复建设方案,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下一步,我们继续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加大工作力度,督导属地区(市)切实履行好工程建设主体责任,按照环城绿道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倒排工期,挂牌作战,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按时保质完成以道路为重点的各项建设任务,把市委市政府这一部署落实好,把这一惠民实事办好,打造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城市绿肺,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福祉。

     主持人:近年来,全市各级深入组织开展“绿满城乡•美丽枣庄”国土绿化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请简要介绍一下工作开展情况?

     龙厚宏局长:深入持续开展“绿满城乡·美丽枣庄”国土绿化行动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安排部署,也是让市民拥有更多林业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开展全民植树活动。每年全市各级几大家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作出了良好示范。每年全市各级、社会各界组织各类义务植树活动100多次,参加义务植树人员160万人次,栽植苗木500多万株。我们联合市直机关工委组织118个市直机关党组织近4000名机关干部开展环城绿道党员“增绿添彩”活动基地建设。共青团、妇联、教育局等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积极采取认捐、认建、认养等方式,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森林生态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开展重点工程造林。以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省级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为带动,完成森林生态修复造林9万多亩,开展杨树飘絮治理,更新栽植无絮杨2782亩,完成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内营造彩叶林、混交林绿化9123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果还林5788亩,改造提升老化、退化和低效林1.8万亩,森林抚育3万多亩,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是积极开展生态模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环城、环镇、环村生态林带建设,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绿化,加快形成道路与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经果林、村庄周围防护林的绿化格局。目前,全市已创建山东省森林乡镇6个、山东省森林村居50个,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3.4%,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林业绿化荣誉感和绿色获得感。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全市众多的宝贵的森林生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好、保护好这些森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请简要介绍一下采取工作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

     龙厚宏局长: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森林生态资源安全,着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是加强森林防火。特别是在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到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干劲不减,积极作为,认真履行森林防火有关职责,春节、清明节、五一节等重要节假日,组成督导组进行明察暗访,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防火网格化管理,组织林业干部、护林员等6000余人次,靠上巡查,严防死守,强化火险隐患管控,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取得了近30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好成绩,市林业和绿化局连续10年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先进单位”。二是加强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设完善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对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采取人工剪除网幕、释放周氏啮小蜂、地面及飞机喷药防治等综合措施,全面组织开展除治林业有害生物。每年组织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100万亩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控制在2‰以下,实现了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有虫不成灾”的目标。三是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现代化,充分利用建成的市、区(市)、镇街三级联动的林业资源监管平台,积极补充完善各类数据资料,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管,实现了林业资源管理现代化、智能化。四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全市共有古树5.7万余株,不断完善古树管护体系,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枣庄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2019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古树名木保护率稳定在100%。五是加强林业专项执法行动。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春雷”、“绿剑”、“绿卫”、全市违法使用林地专项清理整治、全市违建别墅建设情况摸底排查、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私挖滥采、乱砍滥伐、毁林侵占、乱捕滥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全市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P0201911046388205890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