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部门如何同媒体打交道

来自:张建彬 时间:2011-05-07 21:26:34
    让社会了解我们的工作,今后对统计数据有一个更准确、更客观的报道,我们需要先期做好许多工作,把工作做到位。
  统计的理性和媒体报道的感性是一对矛盾。统计是一项科学的、缜密的工作,统计的成果是一系列的数据和由数据分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统计成果通过新闻媒体面向社会时,一方面,做统计业务和统计宣传的人,要对统计资料(素材)多做加工,“翻译”成媒介和社会能够读懂的东西,使统计的语境更加“大众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新闻记者要理解好统计资料,进行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平衡报道。统计人和媒体人要一起努力,找到统计的理性和媒体的感性之间的契合点,不可把统计进行炒作、夸张,误导社会公众。
  统计要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需做到科学统计,不出假数,此外,还有一些方面是很重要的,需要着力下好功夫的。我这样理解,从媒体角度讲,现在无论是如何定位的媒体,都市类的、综合类的、财经类的等等,它都需要努力去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自己有更多受众,更有影响力。政府统计也要在“三贴近”上面下功夫,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关注点快速反应,经过统计、分析、研究、判断,向社会发布具有统计视角的信息,长期坚持的话,统计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将不断提高,政府统计在媒体版面上也会有更独到的位置和更多的话语权。
  在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当中,我就时常能感觉到他们渴望得到更接近、更关注社会热点,以及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统计信息,比如现如今社会热议的物价、房价、股价情况等等。然而,话分两头说,媒体误读误报统计的情形也有发生。
  统计局曾对外公布文化创意产业划分标准,明确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等九大行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见诸某报的报道出现“‘动漫产业’意外落选文化创意产业”,可见记者误读统计信息,专业知识甚为缺乏。事实是,社会热议的“动漫产业”,并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某一个行业,而是由二产、三产中的若干个行业小类组成。失误的报道根源是记者对统计知识理解有偏差。所以,统计人与媒体人之间经常性沟通、学习,相互磋商问题是很必要的。毛泽东于1927年写下的不朽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在文章中认为,对同一件事物(农民运动)产生截然不同和对立的态度,这很正常,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利益上表明他们的立场。
  描述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有独特视角,除此之外,就统计本身而言,它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宣传的内容一方面是统计的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向社会披露统计过程和方法,数据具体的含义。宣传中,后者是对前者有益补充,有利于提高数据可信度,展现统计科学性。
  物价高低备受关注,所以各家媒体常常利用重要的版面报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此时,我们不仅仅满足及时发布数据,还适时披露CPI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在采价日带领记者前往采价现场,亲身感受价格统计过程,给记者详细讲解CPI出炉的细节。这样,媒体做出的报道有真实感,也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