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的概念、构成、特征与作用
来自:张建彬
时间:2011-09-29 10:49:26
(一)概念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它是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和一定经济时期内本国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加快各产业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达到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和确保动态比较优势的目的,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其实质:是政府以实现特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干预,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其基本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和维持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分工中争得有利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不是要取代或者排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调节,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措施。
(二)基本构成
1、产业组织政策,规范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及中外资结构;
2、产业结构政策,规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内部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本国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而制定的,旨在通过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其政策关键在于确保结构政策目标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支柱产业的振兴,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支援和扶持,从而为规划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一个国家要具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政府制定正确的强有力的产业结构政策,没有国家的干预,没有产业结构政策,单靠市场机制较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难以做到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实现各产业高效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的过程。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
3、产业布局政策,规范产业规划及地域布局;
4、产业控制政策,规范个别产业、行业和产品的过多或过少投资。
上述各类产业政策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政策体系。
(三)特征
1、协调性。产业政策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运用投资结构、财政信贷结构、支持政策等措施调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2、时效性。产业政策的目标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运行态势相对应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经济运行的态势不同,产业政策的具体目标不同,措施和力度亦不同。
3、导向性。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对产业间不等速增长的动态结构做出准确、及时、适度的超前导向,以预防不均衡产业。但产业政策一般只诱导投资方向,不控制投资规模。
4、组合性。产业政策将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地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实施体系中,具有经济运行机制的组合功能。
(四)产业政策手段
产业政策目标的选择固然重要,但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则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否则再好的政策目标也会落空。历史的经验表明,产业政策的最大难点就在于政策手段的选择与配合,它比确立产业政策目标更复杂。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产业政策效果,必须根据产业政策目标的要求,适当地选择和组合各种产业政策手段变量。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政策手段的设计、选择和运用是整个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政府可能操纵的手段,可以分为四大类:
1、间接诱导手段。这是政府启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特别财务制度等财政手段;贷款差别利率、贷款不同期限、贷款政府保证等金融手段;实行保护关税、关税减免等外贸手段;对商品和劳务的政府订购。
2、直接干预手段。这是政府按着法律运用行政权力进行直接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政府的行政管制和政府的行政协调两大类。政府的行政管制可分为:市场进入管制,外汇配额、信贷配额、进口配额等方面的数量管制,价格管制,技术管制,环境保护管制和生产安全管制。政府的行政协调主要是指政府以其特定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协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之趋向于政府的有关产业发展意图。
3、信息指导手段。这是政府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政策引导的手段,主要有:向企业传播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信息,引导产业调整;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信息交换场所,传递市场信息。
4、法律规则。主要适用于比较成熟和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是以立法的方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业目标的实现。
(五)主要作用
1. 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保持经济适度发展;
2.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保持经济均衡发展;
4. 有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六)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1、产业政策应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产业政策采取的措施,如产业扶持、援助等政策,要与国家财力相适应,是有限的,否则将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3、产业政策对国内产业的扶持要遵循WTO原则,否则会引起“贸易摩擦”。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它是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和一定经济时期内本国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加快各产业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达到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和确保动态比较优势的目的,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其实质:是政府以实现特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干预,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其基本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和维持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分工中争得有利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不是要取代或者排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调节,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措施。
(二)基本构成
1、产业组织政策,规范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及中外资结构;
2、产业结构政策,规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内部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本国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而制定的,旨在通过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其政策关键在于确保结构政策目标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支柱产业的振兴,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支援和扶持,从而为规划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一个国家要具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政府制定正确的强有力的产业结构政策,没有国家的干预,没有产业结构政策,单靠市场机制较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难以做到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实现各产业高效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的过程。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
3、产业布局政策,规范产业规划及地域布局;
4、产业控制政策,规范个别产业、行业和产品的过多或过少投资。
上述各类产业政策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政策体系。
(三)特征
1、协调性。产业政策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运用投资结构、财政信贷结构、支持政策等措施调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2、时效性。产业政策的目标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运行态势相对应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经济运行的态势不同,产业政策的具体目标不同,措施和力度亦不同。
3、导向性。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对产业间不等速增长的动态结构做出准确、及时、适度的超前导向,以预防不均衡产业。但产业政策一般只诱导投资方向,不控制投资规模。
4、组合性。产业政策将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地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实施体系中,具有经济运行机制的组合功能。
(四)产业政策手段
产业政策目标的选择固然重要,但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则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否则再好的政策目标也会落空。历史的经验表明,产业政策的最大难点就在于政策手段的选择与配合,它比确立产业政策目标更复杂。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产业政策效果,必须根据产业政策目标的要求,适当地选择和组合各种产业政策手段变量。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政策手段的设计、选择和运用是整个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政府可能操纵的手段,可以分为四大类:
1、间接诱导手段。这是政府启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特别财务制度等财政手段;贷款差别利率、贷款不同期限、贷款政府保证等金融手段;实行保护关税、关税减免等外贸手段;对商品和劳务的政府订购。
2、直接干预手段。这是政府按着法律运用行政权力进行直接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政府的行政管制和政府的行政协调两大类。政府的行政管制可分为:市场进入管制,外汇配额、信贷配额、进口配额等方面的数量管制,价格管制,技术管制,环境保护管制和生产安全管制。政府的行政协调主要是指政府以其特定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协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之趋向于政府的有关产业发展意图。
3、信息指导手段。这是政府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政策引导的手段,主要有:向企业传播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信息,引导产业调整;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信息交换场所,传递市场信息。
4、法律规则。主要适用于比较成熟和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是以立法的方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业目标的实现。
(五)主要作用
1. 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保持经济适度发展;
2.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保持经济均衡发展;
4. 有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六)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1、产业政策应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产业政策采取的措施,如产业扶持、援助等政策,要与国家财力相适应,是有限的,否则将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3、产业政策对国内产业的扶持要遵循WTO原则,否则会引起“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