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庄科学运用“数学效应”助推创先争优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陶庄镇党委以“加快陶庄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为活动主题,在多个方面科学运用数学运算法则,努力将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群众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
“加法”效应,统筹推进创争活动。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培训,进行活动前“热身”。该镇为全方位塑造党员干部文明、规范、高效的新形象,积极开展对活动指导员、机关党员干部和支部书记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提前将创先争优活动的资料下发到每位党员手中,利用远教网络开展针对基层党员的创争培训工作,让党员提前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二是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加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该镇认真开展了“创先争优送文化下乡”活动和创先争优“红色短信”活动,增强了创争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实现了“有声有影全覆盖、家喻户晓人皆知”,激发了全镇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送电影下乡40余场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场次,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增强了创争活动的宣传力度。
“减法”效应,推进为民办实事进程。一是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该镇以开展“便民直通车”活动为载体,整合全镇各站所职能和人力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标,建立便民为民服务长效机制。主要由一个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一个网络(村便民服务站),一个机制(便民服务机制)构成,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减化办事流程。变“群众往上跑”为“干部向下跑”,变“分散办事”为“集中办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达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群众亲切称这一做法为“群众连心桥”。开展“便民直通车”活动以来,集中为群众服务20余次,为群众解决大小事200余件。二、减掉“蜻蜓点水”作风。该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加强活动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监督,防止“蜻蜓点水”式的漂浮作风,点到为止的错误做法,用制度建设保证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务实开展。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问题,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事情,按照“五个好五带头”标准,制定争创措施,细化争创目标,健全考核制度,找准问题,想清困难,理好思路,集中力量出实招,办实事。同时还建立了科学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及时公布活动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完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在群众监督下创先争优。
“乘法”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该镇充分发挥节能降耗的乘数效应,构建绿色经济。以创先争优为统领,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降耗新格局,构筑绿色经济平台,推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该镇严控项目准入关,把紧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大力发展机械、汽配、服装、电缆等耗能小、效益高的企业,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高、清、外、洁”项目。今年以来,先后引进建设了金鑫液压支柱、特种炭黑、文兴矿用设备等多个绿色产业,全镇节能降耗率提升了20%。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圣火机焦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建立了2700平方米的废水蓄水池,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投资25万元安装了消烟除尘器,使煤尘颗粒充分燃烧,能耗比率降低了7个百分点。
“除法”效应,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该镇在新农村建设上除旧貌换新颜、除陋习换新风,用除法效应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改变村民居住环境,该镇实施了面积为900余亩,涉及拆迁户4000多户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工程坚持“棚户区改造面积能多大就多大、改造速度能多快就多快”,从而使棚户区改造驶入“高速路”,实现政府对棚户区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乐”的承诺,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为改变群众在生育、婚嫁、丧葬等方面的旧观念,该镇党委、政府首先从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抓起,把移风易俗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再次该镇将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与远教培训和大学生村官相结合,积极在基层群众中积极传播各种新知识、新政策,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今年来,该镇共组织文化下乡活动9次,远教培训200余次,组织村官集体下村传播各种政策、知识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