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坞镇“五项措施”做好农村垃圾清理工作
来自:薛城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1-12-30 17:32:37
近年来,邹坞镇积极贯彻落实市、区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要求,始终把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户收、村集、镇运、区处理”无害化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全镇共配备保洁员150人,垃圾箱8个,垃圾运输车6辆,垃圾处理方式为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输、区无害化处理,基本把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良性轨道。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配强机构,建立三级网络。建立了户、村、镇三级联动网络,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镇成立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宣传、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镇的垃圾统一清运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环保办负责人兼任主任。在村(居),支部书记为农村垃圾处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检查督促,包村干部、两委成员具体抓好落实,在全镇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责任的工作网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提升全民意识。召开了全镇农村垃圾处理动员大会,对工作进行了详实的部署安排。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着重引导农民做好清理“三堆”(即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即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美化“三口”(即村口、路口、家门口);通过张贴永久性标语、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镇共制作大型宣传牌30个,固定标语200条,使垃圾处理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爱清洁、讲卫生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三是创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治理的彻底性、长期性和实效性,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集制度》、《垃圾清运制度》、《垃圾处理制度》等长效管理制度。落实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村与农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农民自觉清扫房前屋后,形成保持村庄清洁卫生的习惯。保洁员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以及垃圾的收集与清运,同时负责对村民门前“三包”制度的检查督促,有力地促进了垃圾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垃圾处理方面,按照“科学适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在镇驻地、村(居)安装了垃圾箱,突出减量化、资源化,形成了“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输、区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对辖区内垃圾进行了有效处理。同时强化部门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措施,把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良性轨道。
四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把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了镇财政开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垃圾处理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采取村集体收入拿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把政府支持、农民自主、部门帮扶、社会参与投入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以镇为主、镇村共担、社会投资、农户适当缴费”的资金筹措格局。
五是强化督查,严格兑现奖惩。健全完善了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专门督查机构,负责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对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情况实行动态考核机制,运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集中督察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及时以《邹办通报》的形式予以公布。
一是配强机构,建立三级网络。建立了户、村、镇三级联动网络,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镇成立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宣传、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镇的垃圾统一清运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环保办负责人兼任主任。在村(居),支部书记为农村垃圾处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检查督促,包村干部、两委成员具体抓好落实,在全镇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责任的工作网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提升全民意识。召开了全镇农村垃圾处理动员大会,对工作进行了详实的部署安排。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着重引导农民做好清理“三堆”(即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即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美化“三口”(即村口、路口、家门口);通过张贴永久性标语、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镇共制作大型宣传牌30个,固定标语200条,使垃圾处理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爱清洁、讲卫生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三是创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治理的彻底性、长期性和实效性,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集制度》、《垃圾清运制度》、《垃圾处理制度》等长效管理制度。落实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村与农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农民自觉清扫房前屋后,形成保持村庄清洁卫生的习惯。保洁员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以及垃圾的收集与清运,同时负责对村民门前“三包”制度的检查督促,有力地促进了垃圾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垃圾处理方面,按照“科学适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在镇驻地、村(居)安装了垃圾箱,突出减量化、资源化,形成了“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输、区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对辖区内垃圾进行了有效处理。同时强化部门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措施,把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良性轨道。
四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把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了镇财政开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垃圾处理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采取村集体收入拿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把政府支持、农民自主、部门帮扶、社会参与投入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以镇为主、镇村共担、社会投资、农户适当缴费”的资金筹措格局。
五是强化督查,严格兑现奖惩。健全完善了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专门督查机构,负责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对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情况实行动态考核机制,运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集中督察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及时以《邹办通报》的形式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