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坚守--农民韩帮玉和他一个人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侧记
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在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旮旮旯旯,却是村村有名、户户知晓、人人欢迎。他从事的工作平凡而普通,却给村民传播文明输送快乐。他就是“一人电影放映队”队长兼放映员韩帮玉。
在陶庄镇,很多人一提起“放电影的老韩”,目光中都流露出由衷的敬意,他的事迹像童话一样传遍村村户户。就是靠着一人、一车、一机、一幕,到2011年10月,他拖着伤病,已经放映8500多部电影,超额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任务,实现了全镇农村电影的全覆盖。他的“一人电影放映队”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放映队”,还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授予“全国农村电影先进放映队”称号。
“多些这样的人,俺们镇的文化生活会更丰富”。陶庄镇文化站站长李涛这样说。
他是农村电影事业的“痴情人”
来到陶庄镇后院山村,几经打听,在村头的一条小巷里,笔者找到了韩帮玉的家,他正在家里擦拭电影放映机。这位56岁的中年汉子不善言谈,可一提到放电影,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老韩从小就痴迷电影,经常跟着当电影放映员的叔父下乡,1995年,他说服家人借了3000元钱,几经周折买了一套16毫米的电影机和音箱。从此,便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踏上了漫长的电影放映之路。上世纪末,镇农村电影放映队搞承包,其他放映员纷纷改行或外出务工,他独自把这差事揽了过来。2002年韩师傅回家途中不慎摔倒,造成股骨头坏死,家人都劝他,好好在家养病,可他心里挂念渴望看电影的乡亲们,没过多久,老韩又一瘸一拐重新踏上了放映之路。
“说是电影放映队,其实就我一个人,虽然只领到国家少量的补助,但是我还是觉得心里很充实。”韩帮玉笑着对笔者说。
热情是澎湃的,可往往现实是残酷的。随着电视和电脑网络的逐步普及,农村电影热逐渐式微。特别是老式的胶片机,噪音大,图像模糊,很受冷落。有时寒冷的夜晚,放电影时,观众寥寥无几,最少时只有4名观众。即便这样,他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随着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韩师傅已经装备了数码电影放映机和大功率、高保真的音响设备,上级电影公司专门配备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就这样,凭借一人、一车、一机、一幕,寒来暑往,风雨兼程,他为乡村百姓放映了60部故事片,30 部科教片,场次1200多场。期间有过辛酸苦,也有过喜乐甜。2005年,农村电影“2131”工程刚启动,选择场地,联系电源运送材料,十分劳累,有时遇到影片内容不合口味,还会遭到村民的冷嘲热讽。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放映当中和来回路上被雨淋浇是常有的事。对于这些,他无怨无悔,正确面对是他的放映心态,也是他对电影爱好的一个执着心理。除按时完成公司布置的放映任务以外,每年的重阳节和春节,他都到镇敬老院为老人们在餐厅内放上几场,给老人们解闷,开开心。老年人在享受久违的电影生活的同时,总是说上几句感谢的话:“老韩能想到我们真得谢谢了”。听到这些,他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他是乡村文明的“传播人”
韩帮玉不仅把精彩艺术通过光与影带给了村民,也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乡间。每次放映的影片,他都是将故事片和科教片进行搭配,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清明或冬季干燥时节,他会放映农村防火的片子;春节前后,外出务工者的回乡高峰,他就选计划生育、婚育新风的片子;在农村,晚上年轻人打牌,赌博的现象几乎每个村都存在,生儿养女,大操大办等传统观念也根深蒂固。为此,韩帮玉精心选择了《农村生育与致富》这部影片在各村巡回放映,影片里的主人翁一个是只有一个孩子,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双方老人彼此照顾的很周到,生活幸福美满。另一个为了要儿子,东藏西躲,穷的叮当的,夫妻之间今天吵,明天骂,互相责备,没有安宁的日子。鲜明的对照,新婚育龄妇女很受启发和教育。村里的领导看了后说:“宣传效果,比喊口号强多了。” 有个育龄妇女看后毫无顾忌地说:“你们看了吗 ? 还是一个好,多一个就是一个累赘,人生一辈子就得活的轻松自在,我们的上一代不都生好几个孩子,哪个过得好,我看闺女儿子一个样,没有本事挣钱一个也养不好,别想不开,二胎我是不要了,我把这一个闺女培养好,比培养儿子还省心呢”。平时村里老少爷们 , 姊妹娘们很难碰到一起,现在有了电影,最起码个把月能聚到一块,有说有笑,边看电影边拉家常,非常开心。特别是中老年人在电影场上看得很认真,说话拉呱也格外亲切。有位老大爷就这样说过:“以往看电影得跑十几里路 , 一年看不上一回,花钱也看不上,看看现在个把月一场,又不要钱,送到家门口,有多好,比躺在家看电视强多了。一台电视机,广告几分钟一次真烦人,还是看电影好,天天看我也不烦”。
工作中,他不仅认真放映电影,还时常琢磨怎样做得更好。他发现,在放映间隙播放幻灯片效果也很好。用几个玻璃块,涂上广告色,刻上口号内容,在转换片子时扳一下开关,比观众干瞪着眼坐在那里等换片好多了。为此,他专门刻制了“男孩女孩一个样,还是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是国策,少生快富,小康之路”等十几个口号来宣传计划生育,在老百姓心目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他是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韩帮玉在影片内容选择上动了不少的脑筋。他小学读到三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了,他特别理解农民渴求知识、发家致富的期望,于是每次放映前,他都会怀揣一个小本子,到所在村侦察一番:哪个村子种什么、养什么,他就选对路的农业技术的科教片…… 在蔬菜种植大村,他就放映蔬菜种植科教片,让老百姓知道蔬菜种植的科学知识;在家禽养殖大村,他就放映防疫新法,告诉老百姓如何防止家禽疫病……2006年,韩帮玉放映了“蘑菇栽培技术”科教片后,后院山村村民胡乐星看后,第二天就找到他,要他再放一次,以便学习蘑菇栽培技术。韩帮玉专门为胡乐星播放了一遍电影。没出一个月,胡乐星真的打起了养针菇的念头。第一年,不仅把4万元的投资赚了回来,还有盈利。近几年,在他的带动下,后院山村先后又有40多户农民建起了针菇大棚,目前已建成了恒大土地合作社,年投料20多万公斤,经营收入300余万元,成为了那一带非常有名的金针菇养植基地,正是老韩放映的电影给农民朋友带来了高收入。
韩帮玉和他的“一人电影放映队”足迹踏遍了陶庄镇每个村庄,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把科技、文化和娱乐送到千家万户,成为陶庄镇30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四万多农民的知心朋友。
冬日的午后好象特别短暂,不觉夕阳西下。墙角几丛菊花在寒风中尽情缩放,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又该出发了,老韩熟练地将幕布装进尼龙口袋,俯身将数码放映机和音响设备一件件搬到门口电动三轮车上。暮色四合的一刹那,他的满头白发定格成了一幅无声的画。笔者明显地看到,寒风中,老韩的手在颤抖,但是他在搬运机器时的投入和用力,那种沉醉、那种虔诚、那种浸渍,直看得人肃然起敬。或许,这就是一位痴迷乡村电影文化至真至纯的老队员几十年放映生命的具体诠释?(甄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