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庄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
来自:薛城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2-07-12 09:37:39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陶庄在全市科学率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区第一,全市一流,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崛起”目标,强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五年间,全镇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薛城区领先位次,连续多年被评为枣庄市“十强乡镇”或“科学发展十佳乡镇”,被各级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全国百家节约型乡镇、山东省绿化示范镇、平安枣庄先进镇”等荣誉,为“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五年间,全镇GDP总量从2006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 23亿元(预计),是06年的2.37倍。地方级财政总收入由2200万元增加到8300万元,是06年的3.8倍,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48%提高到72%。几年来,全镇共引进工业项目53个,实际利用外资达2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了28亿元,是06年底的4.1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学发展水平切实提高。购买了600万吨储备煤田,投资1亿多元进行了煤矿技改,顺利的组建了安泰煤业集团,新成立了集团洗煤厂和奚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煤炭产业实现了膨胀壮大。依靠驻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来新上圣火机焦、宏伟玻璃、联创电缆、通晟冷拔管、吉通制管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煤焦化和矿用设备机械制造业初具规模。加大三产服务业发展,新建了中华车祖苑项目和十字河农家乐项目,文化旅游业形成了车神奚仲品牌,全镇共发展个体工商户1200余户。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龙头企业6家、特色基地8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到“十一五”结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为12:62:26。
城市建设日益推进,城乡面貌大为改善。从2008年起,连续3年实施了城市建设年活动,先后修建了西外环、北外环、陶兴路等城区主要道路,启动了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建成10余万平方米,实施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亮化、美化等工程,“穿靴戴帽”沿街(路)商贸房1000多间;实施了以前院山、齐湖、左村为主等文明生态村创建和以尚马、西防备、千山、河北庄等村为主的农村住房建设,城乡环境大为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增资政策,到“十一五”末,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达16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9697元,分别是06年的1.45倍和1.56倍。每年都实施十件民生工程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路、水、电、医、学等民生事业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入学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全区第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都走在全区前列。
总体来看,“十一五”计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计划,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不优,企业规模效应不强,经营总体效益不高,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不够,特别是引进境外企业和资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资源、科技、环境等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逐步显现。四是社会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高度这些矛盾和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十二五“期间,将是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陶庄作为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上级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在项目建设方面,陶庄将面临更广阔的机遇。加上目前拥有良好的煤焦化、矿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城镇建设平台,陶庄加快发展的前景更加良好。
二、“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首批镇级市”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城市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打造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低碳生态环保新城后花园、车神文化旅游胜地,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陶庄建设。
发展定位:1、枣庄市煤焦化新基地。建设北部3000多亩的煤焦化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和圣火机焦入园等措施,大力发展机焦——制气——煤焦油——甲苯——二甲醚等高附加值煤焦化产业链,形成枣庄市重要的煤焦化基地。2、鲁南矿用设备制造新园区。抓住联创公司、通晟公司、凯乐公司、供电工程处等驻陶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矿用设备制造业,形成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矿用设备制造业基地。3、枣庄新城卫星城。修通通往新城的陶兴路,完成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划分特定的居住区、商务区、工业园区,提升学校、医院、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单位的服务功效,提供宜居的环境,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力争建成首批镇级小城市。4、车神文化旅游胜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实施中华车祖苑二期工程建设,建设集观光旅游和汽车展览、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打造具有“拜车神、保平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名镇。
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22%。地方级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70亿元。引进外资五年累计6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其中,利用境外资金1.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要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条主线,着力打造五大板块:
(一)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板块
立足煤炭产业基础,抢抓市、区大力发展煤焦化和矿业设备制造业的机遇,按照“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加快优势产业的膨胀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发展,积极构建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工业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加大投入、扩张总量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综合采取各种方式,提高项目包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煤焦化和矿用设备制造两大产业招引项目。每年实施的工业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都要在15个以上,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60%以上,其中,每年都不少于2个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并力争引进过10亿元的煤焦化项目。具体到2011年,要抓好以下五个引资项目建设:1、通晟液压支柱二期工程,总投资1.3亿元,计划新建厂房10000平方米,新上3条生产线, 10月份建成投产。2、凯乐化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包含凯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和凯乐爆破服务有限公司),落户煤焦化工园区,占地126亩,元月份开工建设, 8月份建成试生产。3、特种炭黑项目,总投资1亿元,上半年可建成投产。4、楼宇对讲系统项目,投资9100万元,合同已签订,元月份可开工建设,年底竣工投产。5、佳天下化肥项目,投资5460万元,落地煤焦化工园区南部采空区内,合同已签订,场地已选址,元月份可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产。边建设,边加大洽谈跟踪力度,确保矿用变频驱动器、乳化炸药复合油、重苯加工、水泥助磨剂、肉牛集约化养殖、风能发电等一批过5000万元上亿元的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同时,加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落实好帮包责任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强项目的推进力度,每一年项目的开工建设率都要达到95%以上,按计划进度完成率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企业管理,做大做强传统骨干企业。学习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安泰集团内部管理,加快所属煤矿技改步伐,扩大安泰洗煤厂的生产规模,拓展安泰建筑开发公司服务领域,提高奚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管理水平。2011年,要实施好安泰集团煤矿技改项目,该项目投资6000万元,改善各矿井“双基”建设,其中,投资2800万元,新建夏庄煤矿混合提升立井,年底可完成。到2015年,安泰集团创造产值5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以上。同时,加大圣火化产、宏伟玻璃、联创电缆、吉通制管、特种炭黑、通晟冷拔管等企业的投入力度,督促企业新上二期或三期工程,扩大生产规模,或促进关联的企业资源优化组合,组建新的集团。到2015年,重点产业销售收入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90%;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三是建设产业园区,构筑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依据煤焦化工园建设规划,利用2年的时间,先期建设1000亩核心区,新上一批煤焦化项目,后续实施扩建工程,逐步实施圣火焦化、特种炭黑等项目入园。到2015年,园区规模达到2000亩,园区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依托通晟冷拔管、通晟锻造、鼎泰矿用设备、文兴矿用设备等企业,建设矿用设备制造园,“十二五”期间,园区矿用机械企业数量突破15家,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四是狠抓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退出水泥产业,完善煤焦化及其他行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做好两大园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二)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打造服务业全面繁荣的板块
继续围绕“枣庄新城卫星城、后花园”的定位,以建设山东省首批镇级市为目标,继续实施东扩南移、改旧建新战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形象。到2015年,城镇建设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三产服务业产值达到15亿元。一是完善道路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陶兴路建设,2011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实现与枣庄新城的直线连接;改造中心路、幸福路、永康路等城区道路,达到四纵四横两外环循环的道路框架。二是加快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投资8.5亿元,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南宿舍、矿中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建设全国领先的独立工矿区低碳生态示范小区。以此继续实施西宿舍、504等棚户区,到“十二五”结束,镇驻地棚户区改造率达90%以上。三是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对城乡环境进行高标准整治,特别是加强山家林、夏庄两个节点的治理,提升山官路、店韩路整治标准,使驻地与山家林、夏庄“一体两翼”发展更加协调。四是加快服务业发展。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加快中华车祖苑项目建设,从2011年起,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启动启动宗教文化区域建设,总投资投资过亿元,包括车祖庙、玉皇庙、车标志创意区、五星级酒店等工程,总占地300亩。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十字河农家乐的影响力,2011年,投资1200万元,在十字河农家乐项目现有建设基础上扩建,拓展休闲、娱乐、文化等内容,并利用十字河沿岸空闲地段,再发展2—3家具有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形成十字河农家乐餐饮聚集区。2011年,还要完成国地税和派出所办公楼建设,投资1100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0月份建成使用,形成新的城区发展中心。五年间,要在镇驻地,结合城镇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高档酒店、餐饮娱乐中心、购物超市和汽车4S店,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档次。
(四)进一步实施富农工程,构建新农村建设板块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关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继续实施土地复垦、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改善基本农田耕作条件,到2015年,全镇良田率达到90%以上。2011年,实施好丘陵地区土地治理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1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土地10000亩,夏收后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改造并申报验收。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不断增加特色种养基地面积,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到2015年,全镇耕地流转总量突破10000亩,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组织8家,合作社会员突破2000户。同时,加大新型农业技术、良种良法的推广,推行机械化耕作,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从2011年开始,要持续实施好以下三个农业项目建设:1、后院山食用菌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建大棚100个,形成鲁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2、皇殿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一期建设300亩,新建大棚300个,并利用紧邻城区和十字河农家乐项目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农业。3、池田藕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池田藕种植面积达到千亩以上,并争取配套建设藕粉加工企业。三是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在完成新一轮镇村规划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每年选择2-3个村为试点,实施农村住房建设或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村庄合并,到2015年,争取新建农村社区10个以上,整合节约土地2000多亩。从2011年开始,要持续实施好西防备、鲁桥、安上新农村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搬迁改造旧村,分别整理土地200亩、226亩、60亩。四是促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级财务、村务、党务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行村民自治,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五)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惠民利民版块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以政府为主、各方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并加快社会事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义务制教育投入,整合小学到10所。2011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省级标准化中心小学,建设6000平方米教学楼,合并陶庄矿小和镇中心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小学建设标准, 8月底前完成。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全面实施全民教育终身化,营造“学习型乡镇”氛围,使受教育者素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率达100%。到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巩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对重大传染病的监控信息传递和防治能力。传染病总发病率、妇女保健、计划免疫等项指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建立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级标准化卫生室达标率100%,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9.8%以上。从2011年开始,持续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和市级标准化卫生室提升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医疗保健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适应社会稳定工作属地管理的新形势,建立和完善全镇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十二五”期间,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技防覆盖面达90%以上,综合治理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全力做好水污染的内外源控制,推行农村垃圾“村集中、镇外运、镇处理”模式,加快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至201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2011年—2012年,实施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对蟠龙河徐村至大南庄段进行生态治理。加大荒山绿化和植树造林力度,到2015年,全镇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行扎实优质服务,致力于新型生育文化的普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形成齐抓共管氛围。至2015年,全镇户籍人口计划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出生率稳定在8.6‰以内;出生性别比保持正常,保持陶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领先的位次。
中共陶庄镇委员会
陶庄镇人民政府
一、“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区第一,全市一流,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崛起”目标,强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五年间,全镇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薛城区领先位次,连续多年被评为枣庄市“十强乡镇”或“科学发展十佳乡镇”,被各级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全国百家节约型乡镇、山东省绿化示范镇、平安枣庄先进镇”等荣誉,为“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五年间,全镇GDP总量从2006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 23亿元(预计),是06年的2.37倍。地方级财政总收入由2200万元增加到8300万元,是06年的3.8倍,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48%提高到72%。几年来,全镇共引进工业项目53个,实际利用外资达2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了28亿元,是06年底的4.1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学发展水平切实提高。购买了600万吨储备煤田,投资1亿多元进行了煤矿技改,顺利的组建了安泰煤业集团,新成立了集团洗煤厂和奚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煤炭产业实现了膨胀壮大。依靠驻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来新上圣火机焦、宏伟玻璃、联创电缆、通晟冷拔管、吉通制管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煤焦化和矿用设备机械制造业初具规模。加大三产服务业发展,新建了中华车祖苑项目和十字河农家乐项目,文化旅游业形成了车神奚仲品牌,全镇共发展个体工商户1200余户。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龙头企业6家、特色基地8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到“十一五”结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为12:62:26。
城市建设日益推进,城乡面貌大为改善。从2008年起,连续3年实施了城市建设年活动,先后修建了西外环、北外环、陶兴路等城区主要道路,启动了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建成10余万平方米,实施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亮化、美化等工程,“穿靴戴帽”沿街(路)商贸房1000多间;实施了以前院山、齐湖、左村为主等文明生态村创建和以尚马、西防备、千山、河北庄等村为主的农村住房建设,城乡环境大为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增资政策,到“十一五”末,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达16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9697元,分别是06年的1.45倍和1.56倍。每年都实施十件民生工程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路、水、电、医、学等民生事业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入学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全区第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都走在全区前列。
总体来看,“十一五”计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计划,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不优,企业规模效应不强,经营总体效益不高,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不够,特别是引进境外企业和资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资源、科技、环境等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逐步显现。四是社会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高度这些矛盾和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十二五“期间,将是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陶庄作为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上级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在项目建设方面,陶庄将面临更广阔的机遇。加上目前拥有良好的煤焦化、矿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城镇建设平台,陶庄加快发展的前景更加良好。
二、“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首批镇级市”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城市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打造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低碳生态环保新城后花园、车神文化旅游胜地,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陶庄建设。
发展定位:1、枣庄市煤焦化新基地。建设北部3000多亩的煤焦化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和圣火机焦入园等措施,大力发展机焦——制气——煤焦油——甲苯——二甲醚等高附加值煤焦化产业链,形成枣庄市重要的煤焦化基地。2、鲁南矿用设备制造新园区。抓住联创公司、通晟公司、凯乐公司、供电工程处等驻陶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矿用设备制造业,形成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矿用设备制造业基地。3、枣庄新城卫星城。修通通往新城的陶兴路,完成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划分特定的居住区、商务区、工业园区,提升学校、医院、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单位的服务功效,提供宜居的环境,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力争建成首批镇级小城市。4、车神文化旅游胜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实施中华车祖苑二期工程建设,建设集观光旅游和汽车展览、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打造具有“拜车神、保平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名镇。
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22%。地方级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70亿元。引进外资五年累计6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其中,利用境外资金1.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要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条主线,着力打造五大板块:
(一)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板块
立足煤炭产业基础,抢抓市、区大力发展煤焦化和矿业设备制造业的机遇,按照“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加快优势产业的膨胀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发展,积极构建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工业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加大投入、扩张总量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综合采取各种方式,提高项目包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煤焦化和矿用设备制造两大产业招引项目。每年实施的工业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都要在15个以上,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60%以上,其中,每年都不少于2个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并力争引进过10亿元的煤焦化项目。具体到2011年,要抓好以下五个引资项目建设:1、通晟液压支柱二期工程,总投资1.3亿元,计划新建厂房10000平方米,新上3条生产线, 10月份建成投产。2、凯乐化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包含凯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和凯乐爆破服务有限公司),落户煤焦化工园区,占地126亩,元月份开工建设, 8月份建成试生产。3、特种炭黑项目,总投资1亿元,上半年可建成投产。4、楼宇对讲系统项目,投资9100万元,合同已签订,元月份可开工建设,年底竣工投产。5、佳天下化肥项目,投资5460万元,落地煤焦化工园区南部采空区内,合同已签订,场地已选址,元月份可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产。边建设,边加大洽谈跟踪力度,确保矿用变频驱动器、乳化炸药复合油、重苯加工、水泥助磨剂、肉牛集约化养殖、风能发电等一批过5000万元上亿元的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同时,加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落实好帮包责任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强项目的推进力度,每一年项目的开工建设率都要达到95%以上,按计划进度完成率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企业管理,做大做强传统骨干企业。学习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安泰集团内部管理,加快所属煤矿技改步伐,扩大安泰洗煤厂的生产规模,拓展安泰建筑开发公司服务领域,提高奚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管理水平。2011年,要实施好安泰集团煤矿技改项目,该项目投资6000万元,改善各矿井“双基”建设,其中,投资2800万元,新建夏庄煤矿混合提升立井,年底可完成。到2015年,安泰集团创造产值5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以上。同时,加大圣火化产、宏伟玻璃、联创电缆、吉通制管、特种炭黑、通晟冷拔管等企业的投入力度,督促企业新上二期或三期工程,扩大生产规模,或促进关联的企业资源优化组合,组建新的集团。到2015年,重点产业销售收入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90%;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三是建设产业园区,构筑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依据煤焦化工园建设规划,利用2年的时间,先期建设1000亩核心区,新上一批煤焦化项目,后续实施扩建工程,逐步实施圣火焦化、特种炭黑等项目入园。到2015年,园区规模达到2000亩,园区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依托通晟冷拔管、通晟锻造、鼎泰矿用设备、文兴矿用设备等企业,建设矿用设备制造园,“十二五”期间,园区矿用机械企业数量突破15家,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四是狠抓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退出水泥产业,完善煤焦化及其他行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做好两大园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二)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打造服务业全面繁荣的板块
继续围绕“枣庄新城卫星城、后花园”的定位,以建设山东省首批镇级市为目标,继续实施东扩南移、改旧建新战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形象。到2015年,城镇建设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三产服务业产值达到15亿元。一是完善道路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陶兴路建设,2011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实现与枣庄新城的直线连接;改造中心路、幸福路、永康路等城区道路,达到四纵四横两外环循环的道路框架。二是加快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投资8.5亿元,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南宿舍、矿中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建设全国领先的独立工矿区低碳生态示范小区。以此继续实施西宿舍、504等棚户区,到“十二五”结束,镇驻地棚户区改造率达90%以上。三是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对城乡环境进行高标准整治,特别是加强山家林、夏庄两个节点的治理,提升山官路、店韩路整治标准,使驻地与山家林、夏庄“一体两翼”发展更加协调。四是加快服务业发展。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加快中华车祖苑项目建设,从2011年起,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启动启动宗教文化区域建设,总投资投资过亿元,包括车祖庙、玉皇庙、车标志创意区、五星级酒店等工程,总占地300亩。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十字河农家乐的影响力,2011年,投资1200万元,在十字河农家乐项目现有建设基础上扩建,拓展休闲、娱乐、文化等内容,并利用十字河沿岸空闲地段,再发展2—3家具有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形成十字河农家乐餐饮聚集区。2011年,还要完成国地税和派出所办公楼建设,投资1100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0月份建成使用,形成新的城区发展中心。五年间,要在镇驻地,结合城镇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高档酒店、餐饮娱乐中心、购物超市和汽车4S店,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档次。
(四)进一步实施富农工程,构建新农村建设板块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关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继续实施土地复垦、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改善基本农田耕作条件,到2015年,全镇良田率达到90%以上。2011年,实施好丘陵地区土地治理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1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土地10000亩,夏收后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改造并申报验收。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不断增加特色种养基地面积,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到2015年,全镇耕地流转总量突破10000亩,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组织8家,合作社会员突破2000户。同时,加大新型农业技术、良种良法的推广,推行机械化耕作,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从2011年开始,要持续实施好以下三个农业项目建设:1、后院山食用菌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建大棚100个,形成鲁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2、皇殿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一期建设300亩,新建大棚300个,并利用紧邻城区和十字河农家乐项目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农业。3、池田藕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池田藕种植面积达到千亩以上,并争取配套建设藕粉加工企业。三是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在完成新一轮镇村规划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每年选择2-3个村为试点,实施农村住房建设或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村庄合并,到2015年,争取新建农村社区10个以上,整合节约土地2000多亩。从2011年开始,要持续实施好西防备、鲁桥、安上新农村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搬迁改造旧村,分别整理土地200亩、226亩、60亩。四是促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级财务、村务、党务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行村民自治,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五)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惠民利民版块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以政府为主、各方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并加快社会事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义务制教育投入,整合小学到10所。2011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省级标准化中心小学,建设6000平方米教学楼,合并陶庄矿小和镇中心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小学建设标准, 8月底前完成。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全面实施全民教育终身化,营造“学习型乡镇”氛围,使受教育者素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率达100%。到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巩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对重大传染病的监控信息传递和防治能力。传染病总发病率、妇女保健、计划免疫等项指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建立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级标准化卫生室达标率100%,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9.8%以上。从2011年开始,持续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和市级标准化卫生室提升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医疗保健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适应社会稳定工作属地管理的新形势,建立和完善全镇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十二五”期间,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技防覆盖面达90%以上,综合治理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全力做好水污染的内外源控制,推行农村垃圾“村集中、镇外运、镇处理”模式,加快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至201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2011年—2012年,实施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对蟠龙河徐村至大南庄段进行生态治理。加大荒山绿化和植树造林力度,到2015年,全镇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行扎实优质服务,致力于新型生育文化的普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形成齐抓共管氛围。至2015年,全镇户籍人口计划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出生率稳定在8.6‰以内;出生性别比保持正常,保持陶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领先的位次。
中共陶庄镇委员会
陶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