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公山行记
石榴坐在六月的枝头,收起五月的芬芳争妍,在骄阳下用流光溢彩编织着膨胀饱满的梦想。在这热情的季节,我带着疑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奚公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于薛城区陶庄镇夏庄境内的奚公山,虽然海拔233.5米是座小山,但因为车祖奚仲的名声,千百年来,慕名前来凭吊拜谒的人们络绎不绝。奚公山西为平原,向东峰峦绵延数百里,举首鹄望,只见千山连绵,逶迤起伏,奚公山乃为千山之首,顾名思义称之为“千山头”。旭日之下,苍翠如海,故而,素有"仙山"美誉。2008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等联合为薛城区颁发“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牌匾,确认了“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在枣庄薛城奚村后,这里的香火更是愈加旺盛。
在中华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为了颂扬奚仲造车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汉景帝颁布诏令,封奚仲为“车神”,把千头山改名为奚公山。至盛唐时期,奚公山寺庙庵院林立,观洞毗连,香火连绵不绝,北部三宫,依山连谷,古树参天,景色清幽;宋明两代,奚公山更是多有文人墨客,宦游之人,前来修道养性,至此,奚公山香火达到鼎盛。
奚公山前是中华车祖苑,在《春秋》《左传》这本两千年前就已成书的古籍中有这样一段与奚仲相关的文字,“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正。”中华车祖苑由陶庄镇人民政府兴建于2008年,占地410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穿过车祖苑就是进山的山门,山门处,岿然而立着八座巨大的、彰显着汉风唐韵的深沉与魅力的汉阙壁画浮雕。汉阙壁画浮雕青瓦琼壁,除了讲述奚仲受封、奚仲造车、奚仲驯马外,其余的汉阙上分别讲述的是车公治水、奚仲训鸡、夯土筑城等传说,述说着奚公的传奇故事与卓绝贡献。
进了山门,石阶在脚下铺陈,一直延伸到高处。甬道两侧苍松翠柏,葱茏茂密,山苍遍野,雀鸟啼鸣。走入长长的甬道,拾级而上,不知不觉中有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仿佛走进那遥远的夏朝,每迈进一步,便有一份惴惴不安的心,意欲快一点一睹车祖的神秘。终于到了山顶,车祖祠——奚仲纪念馆赫然眼前。
《滕县志》有“谒车服祠”长诗一首,其中诗曰:“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 诗中所提及的车服祠,就是今天的奚仲纪念馆。时光荏苒,一去千载。我满怀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个受后人万世敬仰的车神--奚仲。
步入奚仲纪念馆,一尊高大的雕像映入眼帘。他手持车轮,神采矍铄,目光坚毅,这就是《左传》和《墨子》等典籍中提及的奚公?这就是发明马车,推动社会发展的车祖?彼时产生的是疑问,而在此时感触更多的是敬仰之心,崇敬之情和洋溢其中的无限自豪感。
奚仲纪念馆内,穿越时空的各类马车,甲骨文、小篆体等各类古代字体书写的“车”字,无不使人思绪蹁跹,心神驰骋。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起伏峥嵘的场景:想到奚公在这青山之上苦思冥想、辛勤劳作钻研造车;想到孔子带领众多子弟乘车周游列国;想到硝烟四起的战国疆场,千乘之国的将士们驾车征战的情形……林林总总,眼前的车载着我们的思绪飘然于洪荒,又回归现实。
马车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但解决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还促进道路设施的发展,扩大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卓越的贡献。
究竟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马车?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一直有争议.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据《滕县志》记载:“当夏禹之时封为薛,为禹掌车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以木为车盖仍缵车正旧职,故后人亦称奚仲造车.”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介绍说,根据记载,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经考证,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致认定:4000多年前的夏“车正”奚仲发明了马车,是“造车鼻祖”.至今,当地“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仍广为流传。奚仲,造车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古薛国的祖先.奚仲,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奚村.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
从奚仲纪念馆西望不远处,有一山丘,名曰绣球山,是奚公山的西延,奚仲墓冢正是在此山巅。我怀着无限崇慕之情,踏上前往奚公墓的蜿蜒小径。不曾想到,百余米的路途却让我们一停再停。传说中的奚仲造车处,巨大青石板上的车辙印,虽历经数千年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见,奚公山是神山之说顿时涌上我们的心境。
登至峰顶,由墓碑,碑亭,墓冢组成的“夏车正奚仲墓”赫然屹立在我们面前,没有鲜花,没有铭文,仅有的苍松翠柏却更加显得肃穆庄严,没有喧嚣,没有悼乐,但是此时的一切沉默皆是缅怀。
在奚仲墓西侧,相邻安息的还有孔子的高徒冉求,至于相距千年的两位贤者,为何共同安葬于此——是桑梓之情?是后辈对先人的尊崇?还是此地为钟灵毓秀之所在?不得而知。此时,感受到的只有油然而生的肃然起敬之情......千百年来,为何奚公山香火不断,奚公为何备受敬仰,在这里似乎有了新的答案——那就是奚仲的创新精神!
玉皇顶位于山峰之西,楼阁建造多为古式,工程宏伟,高悬半空,气势威严,人至有凌空之感。庙内奉有金色玉帝塑像,端坐正殿,身高丈余,令人不敢逼视。从山下望玉皇顶,若隐若现,登石级而上,两侧苍松翠柏,葱茏茂密,山苍遍野,雀鸟啼鸣。山中白云蓊郁而起,玉皇顶浮于白云之上。当地至今有“千山头出云,用雨不要问神”之说。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此留下歌颂奚公山的诗句。五世道祖胡世明曾任过湖南道台,为遭难千里跋涉,隐居于此出家为道。
仙人桥从树荫下通过,桥下水流潺潺,常年不息。观内松、槐、桃、楸,混交成荫。每到春时,松涛碧绿,桃红映天。百鸟飞集。一年四季,晨钟暮鼓,经声回旋。每逢农历九月十二日奚公山会,成千上万的四方游宾,八方香客,从各地赶来,登山焚香,朝拜玉帝,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历史悠久,胜迹众多,
山风袭袖,花香拂面。看天南沃野广袤,群山屏列。云雾飘渺中,蟠龙河迤逦奔赴微山湖,这古老的水和奚山一起载着鲁南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沿着运河流向华夏,传承者“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文明。悠远、深邃。伫立山巅,映入眼帘的还有星罗棋布的楼房,纵横四方的康衢,而后恍然醒来——“我在古今徘徊?”。这儿是车祖故里,车祖的精神在这儿灿烂辉煌,车祖的光辉在这儿璀璨夺目。中国数次各类车赛皆在此地举行,正展示了华夏儿女们对车祖的深深缅怀与无限敬仰。
一去千载,时光荏苒,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潮流浩浩荡荡。
忽然间,耳畔划过一声长鸣,哦,是奚公山脚下的高铁线上,列车呼啸而过。时过境迁,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奔驰在九州大地,奚公发明的马车已几乎湮没于历史,但谁又能否认他的功绩?谁能又忘记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呢?
临高远望,蟠龙长河曲折蜿蜒,恰似玉带,势如长龙,奔流向西;微山湖畔,烟波浩渺,鱼帆点点。这正是------前有蟠龙飘玉带,右有薛河绕庐州,玉皇顶上桃千株,遥看微湖五百舟。俯视山下,绿色愈浓,奚公山前一片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