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庄镇千年遗址探访记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微风和煦轻柔,金秋的蓝天白云飘逸,金秋的田野遍地金黄。秋天是个怀旧的季节,很多的故事和人都在不经意中被勾连。美丽的季节,勾起了我对沉睡在薛城区陶庄镇境内梁山上千余年的范蠡遗址探访的欲望。
(一)陶庄梁山范蠡(li)庙简介:在薛城区陶庄镇小官庄村后有一座山,现称梁山,古代实称“桃山”,讹称“陶山”。据同县志《祠(ci)祀(si)志》载:“齐乘云:本桃山,讹作陶山,遂以祀陶朱公者谬。此齐乘谬也。”“陶庄”地名亦源于此,现今陶庄镇驻地有一条路叫“陶山路”。梁山海拔319.4米,山势陡峭,古迹众多。山上有洞,古庙遗址,范蠡庙就是其中的一处。
范蠡庙为隋至五代(公元581年——917年)文化遗址,原庙已无踪影,现仅存旧址。庙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米,面积130平方米,现仅存建筑遗址和大量石构建。遗址的东部及南侧共分布有四根高浮雕盘龙柱、两根高浮雕祥云柱和十个八角形柱础石。
(二)范蠡生平事迹:说起范蠡庙的由来,那还要从范蠡的生平事迹说起......。明朝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宦业传》中记载:“范蠡者,字少伯,徐(山东滕州)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船轻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鸐(di)夷(yi)子皮(古代指牛皮做的酒器),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公。复弃之之兰陵市卖药,后人世世见之。居于昌虑之华采山,故人因其居为祠以祀之,因名其山为陶山。当时盖在兰陵郡云。”该志“卷五.古迹.钓鱼台”一篇中亦记:“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钓鱼处也。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另在“卷四.祠祀.陶朱公庙”一篇中又记:“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原来陶山范蠡庙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文后另附录了唐朝大和四年“罢官陇右,就隐东蒙,路过小邾”的孙长文所写《重修陶朱公庙记》一文,详细记载了范蠡“功成名遂,思难退身,泛海适齐,更名为鸐(di)夷子……弃禄虑祸,移家避世,投身佐魏,乃为陶朱公,而终于魏……乃立神庙于徐州小邾(zhu)郡东南五十里甑(zeng)尘乡陶山之下,薛溪之旁……”这次重修始于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秋九月”,于“大和四年(830年)闰十二月”完工。
明朝时有几位官员、学者曾实地登临陶山游览赋诗,都提到范蠡遗迹:曾为明朝兵部侍郎的峄县籍进士贾三近写有《登陶山怀王越峰》诗,诗中有“采药人何在”一句,就是指范蠡兰陵卖药典故;曾任明朝承天、凤翔太守的滕县籍进士王元宾写有《访贾中丞三近归至陶山遇友人留饮有赋》诗,写到“薛客弹琴流水外,陶丘废观夕阳边”句,也是说陶朱公故事,提到“陶丘废观”,可见明朝时范蠡庙已废。贾诗题目中所写“王越峰”者,正好又是王元宾之胞兄王嘉宾,号越峰,曾任山西按察副使,亦为明朝进士。
(三)商圣范蠡故里:“商圣范蠡故里”在今滕州市杨庄镇的范东村,我们不免有些疑惑。春秋时代长江流域的越国丞相范蠡怎么不远千里从杭州湾沿海跑来到了鲁南内地?更有热心的好事者想当然地揣测大美女西施应该、或许也跟来了......
范东村座落在陶山东的薛河南岸,西临一小山,范氏祖茔就在山脚下,如今圈成了一个封闭的墓园,大门朝东,门额横书“范氏祖茔”,门框两侧竖题对联曰:“兴越功成名姓响千秋佳话;生财道著子孙贤四海怀仁”。院墙内墓冢(zhong)累累,松柏森森,范氏祖茔碑就在墓园北侧的正中。该碑立于“大清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初一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落款主事者为“族长范有魁、范有秀、范有义等”范氏家族族长;碑文题名为《范公祖茔碑文序》,作者是“陶山村洪国治拜撰书丹”。石碑上文字分为对联、序文、赞诗、宗支世系谱等。碑正面两侧对联刻:“身受皇恩名垂千古道合一时而佐君臣父子,心对天地万载忠良德洽后人故生孝子贤孙”;七言赞诗描绘了墓园的风光,表达对范氏宗族的美好祝愿:“四面青山图画堂,翠柏苍松隐凤凰;宫殿楼阁勋臣地,隐隐三百僧住房;金街玉路朝先阙,旌旗闪闪日月光;怪鸟灵禽朝凤舞,子孙世世显荣昌”。
该墓园中另还存有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范氏门族祖谱碑”以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登仕郎范桐墓碑”等古碑数通;另还有一块疑是汉代画像石的雕有“铺首衔环”图案的石质构件;当今范姓后人于2010年新立《范蠡碑亭记》、《重修碑记》等新碑多通,开头即写“我范氏宗族乃越国大夫范蠡之后裔也……今日之范村范姓子孙,几经兵火战乱,终迎太平盛世,族人生活日渐丰裕,然终不敢忘先祖之福荫;祖茔内今尚存明、清两代碑谱三通……”并记录“自清乾隆迄今共为十三世宗支”。
(四)梁山范蠡庙兴建始末:陶庄梁山上的“范蠡庙”修建于何时? 除《滕县志》记载的陶山北侧的陶朱公庙外,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在陶山南几公里处的今薛城区陶庄镇境内发现一处“范蠡庙”建筑遗址,至今尚存盘龙柱、祥云柱、柱础石等大量石质构件,记录了陶庄(该地名亦源于陶山)当地人对范蠡的祭祀。该“范蠡庙遗址”考古资料目前收录在《枣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52页)一书中。
据同县志《古迹志》载:“[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损,土人云范蠡钓鱼处。庙基为范蠡宅,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由以上《滕县志》(万历十三年版)各项记载可知:范蠡庙应在陶山之上,依旧宅所建,庙后有湖,曰范蠡湖,有台曰“范蠡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