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18-01744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区发改局
  • 成文时间:2018年11月27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8年11月27日
  • 标  题:2017年薛城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17年薛城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储备项目的通知》要求,为充分挖掘我区粮食高产和增收潜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通过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项目建设背景

薛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枣庄市政治、文化中心,造车鼻祖奚仲故里、闻名中外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全区现有农业人口26.9万人,土地总面积60.57万亩,耕地面积32.77万亩,基本农田面积28.26万亩。小麦、玉米是全区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小麦面积稳定在25万亩,玉米23万亩,粮食平均单产440公斤/亩。

搞好小麦、玉米生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薛城区一直把提高粮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技兴粮战略,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稳产增产。近年来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在全区建设小麦万亩示范片11个,玉米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15万亩次;建成高产创建示范方9个,面积14.8万亩。先后示范推广济麦22、烟农19、鲁原502、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等小麦、玉米品种20余个,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100%;应用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玉米单粒精播、一增四改、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余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7%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一喷三防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98%以上。

二、建设目标

1、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区内实现控水、控肥、控药的三控目标,作物全生育期实现节水20%以上,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良种统一供种率、关键技术推广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及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100%;核心示范区内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玉米达到65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玉米达到600公斤以上。

2、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关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化服务从粮食生产单个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从小规模分散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从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现代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重点是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是搞好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建设粮食生产攻关区100(内设10绿色高产攻关田、核心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10.8万亩,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通过培训,使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绿色种植理念深入人心,稳步扩大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和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项目区内科技种田水平。

1、攻关区建设

建设地点:设在薛城区常庄镇,攻关区面积100(内设10绿色高产攻关田

攻关目标:攻关区内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玉米达到700公斤以上;其中10亩绿色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以上。

技术瓶颈:目前制约我区小麦、玉米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秸秆还田效果差,秸秆还田后小麦、玉米出现播种质量差,病虫害重等现象;二是小麦、玉米穗期病虫发生重,防效差;三是土壤犁底层浅,土壤蓄水、蓄肥能力差,受外部自然因素影响大,高产不稳产。

建设内容:攻关区针对制约小麦、玉米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并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新机具,实现绿色发展与高产高效的有机统一,达到控水、控肥、控药的目的。攻关区建设内容:

一是选用优良品种:攻关区小麦统一选用鲁源502、玉米选用登海605

二是研究应用新技术,打破制约粮食生产瓶颈:小麦重点推广以下技术:精细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粉碎不超过5厘米,秸秆分布均匀、埋深10厘米以下,杜绝种子播在秸秆上。深耕深松技术:土壤深耕深松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深埋秸秆,减少病源、虫源基数。土壤消毒技术:用多菌灵和甲基异硫磷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亩用有机肥1500公斤,均匀撒施,培肥地力,实现三控目标。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穗期实施一喷三防,减轻穗期病虫害危害。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化验结果,施用20-10-15配方肥每亩50公斤,拔节期氮肥后移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玉米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及破茬、大小行种植、配方施肥、一防双减技术,小麦秸秆还田后分摊均匀,及时破茬,提高播种质量,减少二点委夜蛾、粘虫等病虫危害;采用80-40厘米大小行种植,亩种植5500-6000株,增加种植密度;配方施肥:施用缓控释肥28-6-8每亩50公斤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以弥补玉米后期肥料不足。穗期实施一防双减技术,控制穗期病虫害,增加产量。

三是攻关实现五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2、核心区示范区

建设地点:核心示范区建设在常庄镇,涉及小山、吴庄、洛房、大辛、薛庄、四角楼、种楼等7村,面积1万亩。

建设目标:核心示范区内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玉米达到650公斤以上。

建设内容:

一是选用优良品种:小麦选用济麦22、鲁原502、烟农19等品种,玉米选用隆平206登海605等品种

二是示范区内广泛推广应用成熟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耕、种、管、收的统一服务。小麦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后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玉米重点推广机械抢茬直播、一增四改、单粒精播、一防双减、适期收获等关键技术。应用机具主要有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玉米精量播种机、深耕深松机具、一喷三防一防双减机具和联合收割机。通过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相关综合配套技术,达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良种良法高度配套,高产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是示范区在镇、村设立标识牌,规范介绍示范区内种植的主要品种和采用技术的要点,让种粮农民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扩大宣传效应。

3、辐射区

建设地点:在示范区周围建立10.8万亩辐射区。具体位置为核心示范区外的小麦、玉米生产区,辐射区常庄镇包括东黄、西黄、泉头、种楼、小辛等36个村庄、面积2.8万亩;沙沟镇沙沟东村、沙沟西村、黎墟、潘庄、郭洼等35个村,面积4万亩;周营镇陶官、蔡官、李村、常埠、刘桥等33村,面积4万亩。

建设目标:辐射带动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玉米达到600公斤以上。

建设内容:辐射区建设内容为:一是选用优良品种:小麦选用济麦22、鲁原502、烟农19、儒麦1等优良品种,玉米选用隆平206、登海605、郑单958等优良品种。二是辐射区内采用示范区内主要的技术措施,如小麦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后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玉米机械抢茬直播、一增四改、单粒精播、一防双减、适期收获等关键技术。逐步引导农民转变常规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种子、水资源的使用,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增加种植效益。通过对辐射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使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绿色种植理念深入人心,稳步扩大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和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辐射区内科技种田水平。

(二)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

周营镇建立100亩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一个,在项目区沙沟镇、周营镇建立15亩示范点个,主要是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区域试验、展示示范和配套技术推广。示范中心展示品种小麦60个,玉米80个,品种来源省种子站;示范场各展示5个品种,示范推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适宜品种各5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一增四改等技术,每个示范点良种统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实现全覆盖。在生育关键期组织新品种观摩会,将展示示范中心(场)建成新品种安全评价的试验区、良种良法配套的示范区、主推品种的展示区、农民选种用种的培训区,直观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推介最适宜品种及配套技术,真正实现让农民正确选种、科学用种。

(三)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与服务

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步伐。在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辐射区内,重点推广小麦良种统一供种服务及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深耕深松、一喷三防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一防双减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示范方内实现五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小麦、玉米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统供优良品种。项目区选择小麦品种主要是济麦22、鲁原502等优良品种。在示范区、辐射区开展小麦良种统一供种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和整齐度。

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深耕细耙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肥蓄水能力。

精量播种。运用小麦宽幅播种机械进行精量播种,大穗型品种基本苗控制在1318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每亩穗数3033万,每穗粒数4547粒,千粒重4852g,穗粒重2.3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控制在1012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亩穗数4552万,每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5g左右,穗粒重1.5g以上。

种子包衣技术。选用种子包衣剂包衣。

氮肥后移。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将春季追肥时间由小麦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在项目区内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高产创建地块总施肥量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kg或商品有机肥150kg,纯氮1416 kg,磷(P2O5810kg,钾(K2O7.59kg,硫酸锌1kg

控旺、延衰。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止早衰。

防病治虫。做好项目区小麦病虫草害的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一喷三防技术。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小麦红蜘蛛、穗期蚜虫等的防治。

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项目区小麦推广农机作业技术,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

落实抗灾应变技术。在监测生物性灾害的同时,对旱、涝、风、雹、霜、寒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2、玉米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一般大田耐密紧凑型夏玉米品种留苗40004700/亩,高产田50005500/亩。结合地力水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耐密紧凑型夏玉米品种:攻关田每亩实收55006500株;高产示范田每亩实收45005000株;一般大田每亩实收40004800株;大穗型品种一般每亩实收37004200株;平均亩增加5001000株。

种耐密型品种。耐密型品种具有抗倒、耐荫、抗病、株型紧凑、低穗位、根系发达、密度适应范围大、空杆少、果穗匀、不秃顶、灌浆饱满等优势。项目实施应进一步减少大穗型品种的种植面积,加大耐密型优质高产良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大力示范推广郑单958、隆平206、登海605等品种。

套种为直播。套种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整齐度差、苗弱、病虫害较重。直播有利于苗全、匀、壮,利于机械化作业,整齐度高,病虫害轻。在项目实施区域,加快推广夏玉米抢茬直播技术,推广免耕直播、及时播种、足墒播种、适量播种。带动周边地区减少夏玉米套种面积,加快免耕直播技术的推广力度。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对示范推广区域的地块进行土壤化验,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在前茬冬小麦施足有机肥(2500kg/亩)的前提下,夏玉米以施用化肥为主(高产攻关田每亩增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高产田按每生产100kg籽粒施用纯氮2.53kg、五氧化二磷1.5kg,氧化钾3kg计算需肥量。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夏玉米拔节前用完,氮肥分期施用,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

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夏玉米播种机械一般开沟施肥在前,开沟深度一致,肥、种隔离,夏玉米播种深浅一致,播后镇压,速度快,质量好。夏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能培肥地力,避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夏玉米联合收获机能一次完成割杆、摘穗和切碎茎叶等工序,速度快,效率高。提高项目区夏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夏玉米播种实现机械化,大力推广联合收割机收获。积极推广机械施药、施肥技术,推进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大配套技术的推广,包括适当晚收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一防双减技术等,并结合生产实际,总结适宜我区夏玉米生产的完整的高产稳产的技术体系。

3、技术指导与培训。依托高产创建平台,率先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新技术,示范展示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新成果。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巡回指导等活动,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进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具体措施如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搞好秋种、冬季、早春三个时期的培训。在20179月小麦秋种前、201711月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前、20183月春季小麦返青期、20186月玉米苗期举办培训班4期,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授课,每次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100人次以上。在小麦收获前、玉米穗期举办一次新品种观摩会。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加强对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项目村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4、高产创建主体培育。把培植和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提升高产创建水平的切入点,切实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和点对点服务,建立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开展生产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指导,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四)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过区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公开招标确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可提供秸秆粉碎还田、深耕深松、玉米机收和及小麦、玉米机械播种服务等全程或多环节服务的农业企业、专业服务组织36家、提供小麦、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的服务组织12家,在土壤深耕、玉米机械收获与秸秆还田、小麦宽幅播种、玉米单粒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环节实行农机农艺结合,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服务,实现从关键环节服务向全程化方向发展,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开展产业扶贫

项目区贫困实施良种统供项目区贫困户良种统供面积3225亩,每亩统一供种20,共计补助资金12.9万元。

四、资金概算

(一)粮食绿色高产创建(三区建设)

攻关区、核心区、辐射区资金投入概算104.4万元。

1、攻关区种子、农药、化肥、管理劳务等投入(含10亩攻关田)12.4万元。

2、核心区良种统供投入8万元。

3、辐射区良种统供84万元。

(二)新品种展示区资金投入概算27.39万元。其中示范中心土地租金5万元,生产投入费用16.45万元;示范点建设投入资金5.94万元。

(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投入133.8万元

1、核心示范区小麦一喷三防面积1万亩,补助资金18万元;

2、核心示范区玉米一防双减面积1万亩,补助资金25万元;

3、辐射带动区机械秸秆粉碎还田面积11.8万亩,补助资金70.8万元;

4、项目区内培育种粮家庭农场3-6家,补助资金20万元。

(四)产业扶贫投资12.9万元

项目区贫困实施无偿良种统供项目区贫困户良种统供面积3225亩,每亩统一供种20,共计补助资金12.9万元。

(五)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与服务投入21.51万元

1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费用4次,培训100人,120/人,4.8万元

2田间考察2.4万元

3标牌制作6*3.5米,彩喷,铁架标牌11万元2.5*4彩喷,铁架标牌21.76万元(含安装费用)小标牌150*1101.1万元。合计3.86万元

4现场观摩会4次,每次100人,每人费用120元,计4.8万元

5、各项资料印刷3.65万元

6项目审计评价、测产验收等费用计划投入2万元。

详见附件32017年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总表

五、进度安排

照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要求,项目建设时间为从20177月开始至201810月结束,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

20177月至8月,制定实施方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项目实施方案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7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完成项目招标。确定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供种企业品种示范基地等。

201791日至20完成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地块、品种的选择、落实;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20179月中、下旬,完成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攻关区与核心区、新品种展示示范小麦品种的选择、落实;完成小麦良种统一供种补贴工作;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20179月下旬: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玉米机收和秸秆粉碎还田、深耕深松;落实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产业扶贫等种子、肥料等农资供应到位;做好项目建设宣传工作;

201710月:现场指导示范方小麦实行机械精量播种,记录播期、播量等档案。进行示范方秋种基本情况调查,指导示范区农户进行查苗补栽等管理工作;

201711月至12月:指导农户进行划锄、防治病虫、化学除草、浇越冬水等冬前管理工作,开展冬前技术培训,调查冬前苗量等工作;

20182月下旬至3月上旬:1、开展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2、组织专家组专家成员深入田间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春季管理技术意见,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3、召开春季麦田管理现场会议。4、搞好春季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等春管工作;

2018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技术人员包村入户,进行以防治病虫害、浇拔节水、氮肥后移为重点的春季麦田管理;

20185月上旬:开展田间技术培训,指导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玉米项目实施方案地块落实,进行夏种技术培训等;

20185月下旬至6月上旬:搞好小麦田间现场观摩、高产创建测产验收。指导农户在蜡熟末期进行机械收获,秸秆还田。

督导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玉米种子精选包衣等准备工作。玉米百亩高产攻关田、示范方种子、肥料到田;

20186月中旬下旬:现场指导示范方玉米播种,记录播期、播量等档案;指导农户进行防治病虫、化学除草等苗期管理工作;进行小麦生产技术总结、材料汇总、上报,档案整理等工作;

20187月:开展玉米田间技术指导与培训,指导灌溉、追肥、进行一防双减技术服务;

20188月:确定玉米机收和秸秆粉碎还田服务、深耕深松、小麦播种、小麦良种统供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技术指导技术与培训内容;

20189月:组织开展玉米田间现场观摩,进行玉米高产创建测产验收等工作。

(三)总结验收

201810月:对项目建设进行初评小结,完成自查和档案整理,并申请专家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

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的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由区农业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技术小组,负责示范田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技术指导、培训等实施工作。

项目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组织,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提出各个关键时段的工作任务,细化推进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尤其是协调各相关部门解决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实行目标责任制

各镇街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的建设主体,要把一喷三防、测土配方施肥、农机补贴、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集中资金,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建设力度,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参与高产创建。

项目镇农技站要依照区农业局制定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区域内的生产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报区农业局备案,采取领导小组负责制,统一部署,各负其责,分工实施,责任明确到人。镇街农技站要明确一位联系人,负责材料上报和有关联络工作。

(三)严格财政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管理规定和投资范围,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实行项目县级报账拨款制度,先建设,后报帐。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区财政局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财政资金县级报账拨款制。资金到位后,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进度投放,并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分阶段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用在项目建设上。

(四)建立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档案

为保证高产创建项目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区农业局、镇街农技站要对高产创建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收集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详实的全程工作、技术档案。

(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区农业局、镇街农技站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实行分片包点制度,切实深入创建示范点,对作物生长进程和田间情况及时调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不断提高高产创建示范方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粮食生产上一个新的水平。

(六)加强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

项目镇农技站要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及时做好总结,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每个生长季节结束后,要写出项目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报告,报区农业局。区农业局将在关键生产环节抽调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督导。

项目镇农技站要根据小麦玉米的生长进程及时做好测产上报工作,届时区农业局要根据上报的测产情况组织专家统一进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