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5-01947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发改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7月31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5年07月31日
  • 标  题:2025年度薛城区发改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12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薛城区发改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12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尊敬的朱广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我区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区发改局已连续开展了3年的省级鲁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先后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外来人口引进,生态价值体现、权益均等化等方面做出大量的工作,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向前不断推进。

一、着力推动城乡人口有序流动

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落实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就业无差别落户、人才无门槛落户三项制度,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准入限制,实施大中专(技工)院校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集体户设立条件,支持农村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在就业创业地乡镇集体户办理落户。二是完善便民服务举措。推行一站式服务,优化、拓展高频业务网上办”“集成办”“就近办云端户籍线上提供7×12小时服务,午间不断档,全年不打烊线下随时办、随心办,帮办员贴心帮办,更好地满足群众办事需求。三是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拓宽城镇落户渠道,降低外来人口转户条件,取消了落户工作和参保年限等限制性规定,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全区2024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51.40万人,常住人口49.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31%,比上年末提高1.37个百分点。

二、继续开展市更新行动

一是坚持规划统筹。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其中包含镇村体系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历史文化和特色景观资源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用水用电及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完成陶庄、邹坞、沙沟、周营、常庄等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已取得市政府批复支持城镇产业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常庄街道《枣庄市中心城区ZZ-XC-CZ3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枣庄市薛城港区ZZ-XC-GQPQ控制性详细规划》、邹坞化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二是坚持政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棚改专项债券,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棚改项目,多举措解决资金难题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更新模式。三是坚持推进片区更新。来泉片区1212户群众回迁新居,古井片区通过“房票”异地安置1518户,临山片区2626户群众完成选房。改造老旧小区18个,惠及居民4953户。四是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绿地公园建设,新建提升公园4个,建设提升凤鸣公园等城市公园4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小沙河公园按照一廊、七区、二十八园总体设计理念,将沿河生态景观与上游城市河道景观连为一体,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市政管网建设。铺设供热、供水等各类管网,实施小区燃气管道改造提升,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全区供水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农村采暖工程建设,2024年完成农村清洁取暖建设2172户,农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66户,基本实现农村清洁取暖全覆盖。完善城乡交通路网。全区行政村全部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行政村6米以上公路通达100%推动城市公交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公交镇街通达率、行政村通达率均为100%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实现村庄保洁、垃圾清运自然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强通信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2491个,实现城区、镇驻地全覆盖,行政村覆盖比例99.54%。全区固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8253个,其中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到16341个,占比89.53%,千兆以上宽带用户数78448户。

三、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夯实粮食稳产基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试点,采取整片流转形式,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耕种,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基础性作用。是推进高效农业发展。栽植石榴12.82万株,4个石榴产业项目入选省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沙河崖青萝卜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甄沃食品荣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我区被评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7个镇街工作站在全省率先搭建一网四库一平台系统,实现全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共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38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广

四、继续推进社会权益均等化

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区(含高新区)共有各类学校160所,其中,小学60所、中学16所、高中5所、中职学校1所、高技学院1所(枣庄理工学校在校生5249人、枣矿集团技术学院在校生2028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注册幼儿园77所(含2所市直、47所公办、28所民办),在校生约1.6万人。各项文化、医疗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7个,电影放映单位7个。共有区级电视台1座,电视台节目套数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93所,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所、二级医疗机构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镇中心卫生院6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民营及企业医院11所、村级卫生室187所、个体诊所及医务室175余所。全民健身设施逐步完善。新建提升健身广场25处,累计建成462个,实现行政村、城市社区全覆盖;小沙河体育公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标准篮球场6处,趣味篮球场3处,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4处,5人制足球场2个,健身器材96件,智能健身器材33件,健身步道8公里全区共有体育场地1610处,面积14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7平方米,十五分钟健身圈已初步形成

五、推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产业连片培育、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创建市级和美乡村10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我区获评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全区SO₂NO₂浓度进一步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市第二,国控大沙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优良水体标准,蟠龙河(薛城段)入选山东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扎实做好奚公山、叮当山等破损山体修复治理破损山体4处,新增造林绿化1000亩,提升生态廊道13.6公里加快河湖库水系连通、周营沙河治理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蓝天共碧水、山水城相依的生态格局。四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要求,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五是城市环品质得到提升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精细保洁。日均出动作业人员300余人次、大型机械车辆120余台次,做到每日两扫+两清洗,确保主次干道实现保洁全覆盖

六、下一步工作

(一)思想意识提高方面。破除城乡融合发展思想误区,在工作中逐渐跨越不易被发现认知鸿沟,一是避免将融合发展战略任务简化为工程项目,过度依赖财政投入容易形成建设-闲置-再建设的恶性循环。二是警惕理论建构与实践需求脱节,既要重视顶层设计的理论指引,更要强化基层发展、创新的实践智慧。坚决工作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始终立足薛城城区实际,真解决问题。坚持融合发展系统观念,破除思维定式,创新制度设计供给关键领域实现制度突破

(二)融合逻辑重塑方面。坚持城镇化建设发展从“虹吸式”发展转向要素双向流动,从“输血式”帮扶转向内生动力培育,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深刻理解城乡融合的本质是价值共创,既不能将农村视为城市附属品,也不能把城市简单看作农村的延伸地。继续构建起全区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成果共同分享的体制机制,使我区真正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四个维度突破方面。一是空间融合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全区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打破城乡地理分隔;二是要素融合重在资源双向流动,既要畅通人才、资本下乡的通道,也要保障进城农民市民化权益;三是价值融合重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乡村生产、小城镇加工、城市流通”的现代产业体系。权益融合重在机制创新,要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畅通户籍流动渠道,同时注重枣庄西城区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全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转换器”,公共资源和权益均衡配置的"调节阀",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发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