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5-01692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教体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7月3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7月31日
- 标 题:2025年度薛城区教体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092号提案的回复(关于推动城区小学增加校内体育运动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薛城区教体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092号提案的回复(关于推动城区小学增加校内体育运动的建议)
张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城区小学增加校内体育运动的建议》收悉,感谢对薛城区教体局工作的支持。经认真研究办理(经商会办单位薛城区教学研究中心),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体艺厅函〔2021〕28号)《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要求,结合2025年山东省将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和平均近视率纳入对政府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薛城区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出以下规定。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山东省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持续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刚性管理,严格落实体育课程表网上公示、临时调课书面审批等制度,严禁出现削减、挤占甚至学期末提前停上体育课现象,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专项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开展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创新体育课内容和方式,增加体育特色课程,科学制定学生运动负荷,让学生“用力”“出汗”;合理布置体育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高中以“体育选项走班制”为主,通过社团等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
二、保障充足体育锻炼时间
进一步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开设1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安排两个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建立“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的工作机制。合理安排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指导、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鼓励区县、学校设计家长、学生参与合作的家庭体育锻炼内容。
三、面向人人开展体育竞赛
围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目标要求,整合赛事资源,经常性开展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区级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体育活动和一届综合性运动会,运动项目设置突出集体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体现本校特色。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体育教学活动实际需要选优配齐体育教师。鼓励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兼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鼓励乡镇内学校教师兼职、教联体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等,解决小规模学校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大力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行动。保障体育教师合理待遇,将体育教师承担的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竞赛、组织赛事活动、体质健康测试、课后服务等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五、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
各学校要以抓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为契机,结合实际制定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建好满足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确保2030年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运动场地设施器材建设达标。
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依法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各学校要建立校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配齐配强学生体质健康专业队伍,加快推动体质健康测试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指导。持之以恒地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班班达标活动,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查复核制度,准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研判学生体质健康动态趋势,建立完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
七、完善体质健康评价考核机制
将学校体育课开设、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15分钟、大课间、眼保健操、校园联赛、学校运动会等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肥胖筛查情况纳入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重要指标。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区对各学校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学校,评价结果降低一个等级予以认定。将体质健康成效纳入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
八、完善家校社联动发展机制。
学校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线上、线下体质健康培训,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鼓励体育社会组织通过亲子活动、空中课堂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校内外覆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九、落实体质健康管理责任
各学校要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到2025年体质优良率达到25%,2030年“优良率达到60%以上”要求。同时,要落实有关规定,加强运动风险防范,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校方责任保险机制。
十、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将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依托市、区县、学校三级运动会、体育节和各种各样的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文化设计、创意、展示比赛,发挥体育赛事文化载体作用,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校园体育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宣传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