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00143493704030010/2024-01996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区科技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7月2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7月29日
- 标 题:2024年度薛城区科技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06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着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薛城区科技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06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着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建议)
尊敬的张体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具体内容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优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
(一)培强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截至目前,已培育95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高新技术企业53家。持续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已帮助26家企业获省级“小升高”奖励260万元,完成首次认定12家高企市级奖励240万元。组织烯泰天工等相关企业参加省科技金融活动培训会,对优质科技企业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帮助8家企业获科创贷贴息64.59万元,25家企业成功获得2023年省级研发经费补助资金共计122万元。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区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整合区内技术研发平台资源,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目前,全区共建设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93家,其中国家众创空间1个、国家星创天地1个,省级平台载体10家。薛城区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慎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获评省众创空间,积极培育薛城区双创中心、山东薛经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省众创空间。组织青岛啤酒等4家企业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
(三)加速产学研融合创新。突出项目带动,助推创新引领。推荐征集上报市重点项目18个,其中晟达文旅、源丰纺织等11家企业成功入库。谋划包装海帝新能源、源丰纺织等5个项目申报枣庄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科技项目专项,其中晟达文旅成功获评。指导山东晟达菲尔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市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省级3个、市级4个),获得资金支持225万元。指导枣庄振兴炭材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100万元。创新开展“科技下午茶”活动5期,通过产学研融合打破产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壁垒,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难点问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建设石榴科技小院,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就石榴加工、贮藏、种植及石榴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等事宜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约。
(四)发挥高层次人才引育支撑作用。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引育作为科技人才核心任务,多渠道挖潜人才,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截至目前,已引进外国技术专家25人,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枣庄英才3人。推进实施“榴枣归乡”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对于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联合区委人才办发布《2024年度薛城区重点项目企业人才需求清单》。
(五)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出台系统人才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出台《关于实施“十百千万”引才工程助力“首善之区 品质薛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实施“十百千万”引才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引进领军人才10名、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大学生10000名,形成领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博硕人才担当中坚力量、基础人才发挥支撑作用的人才发展格局。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带核心技术、带研发项目、带社会资金来我区创业的领军人才(团队),经评审,财政将给予补贴。支持区内科技型创新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平台载体,对入选一定层次人才工程、评定国家省级平台载体的创新企业,发放固定奖补资金。二是打造优秀人才队伍,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平台,鼓励我区企业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用人单位给予见习(实习)学生不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生活补贴,区财政给予最低工资标准50%的补助。区内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全日制订单班,每班规模设定限制,按照实际支付费用,区财政给予企业补贴。三是提供贴心人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障后勤。住房保障服务。对来我区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区人才公寓运营方提供免租金精装修公寓一套。对博士人才、硕士人才和“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按照人才层次给予相应优惠。打造人才专属生活圈。建立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等方式,增加产权型人才住房。提升人才服务能力。强化人才政治引领,注重吸纳高层次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设立“人才综合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求职创业、户口落地等全过程服务。(区委组织部)
(六)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一是做好2024年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工作,做好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推荐申报工作。实施新一轮“海归英才汇聚计划”,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措施,突出项目引领、成效为先,吸引积聚海内外高端人才。落实“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积极参加“枣庄—高校人才直通车”全链条引才活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积极组织参加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落实“齐鲁博士后菁英人才招引计划”,加强博士后平台建设,扩大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规模。强化人才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能力,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建立专家服务基层机制,加大人才政策宣传推介。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职称评审专家管理机制,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监管,推进职称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参加“枣聚人才 数造未来”数字技术人才培育项目,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评选。三是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部省共建“技能山东”协议、省“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和万名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组织参加市首席技师遴选。围绕“榴枣归乡”工程,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全面完成高技能人才鉴定工作任务。落实山东省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区技工学校实体化运作,做好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为重点,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组织开展“鲁班传人”职业技能竞赛。协助推进枣庄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四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贯彻落实好省、市出台的加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相关规定,加大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服务力度,做好省市区“惠才卡”持卡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相关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表彰奖励正向激励作用,做好各类表彰活动审核推荐、组织实施和政策指导等工作,精准落实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待遇。推进人事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数据共享和智能化水平。(区人社局)
(七)多措并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各类惠企政策。今年以来,已兑现2022年区级突出贡献企业及优秀企业家奖励资金520万元,帮助企业兑现市级奖励1015万元。二是重新梳理我区帮包企业工作。根据市级帮包内容编制我区科级干部帮包方案,畅通政企沟通联系,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有关诉求和困难问题,帮包工作覆盖了我区1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个别重点企业。三是加强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124家,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瞪羚企业4家,推荐指导135家企业成功获评“创新型中小企业”、91家企业被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区工信局)
(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一是发挥职能作用,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印发《2024年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要点》,明确围绕落实“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工业倍增”目标,紧扣“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定位,服务我区重点工作突破,聚焦“考核、创新”两大主题,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能、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加快建设首善之区提供知识产权力量,有序推动《贯彻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二是锁定企业需求,深耕知识产权潜能。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多角度挖掘企业知识产权需求,按需建立企业名录;加强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员知识产权代理行为监管,针对企业专利需求有效推动企业开展快速预审备案及优先审查;协调代理机构及时检索专利相关信息,对到期需缴、未缴年费的专利人及时提醒。持续挖掘薛城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资源,分批培育、扶持、申报,有序推进商标保护工作。三是整合优化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推动我区专利转移转化,开展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知识产权入高校活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工作专班,采取召开银企座谈、园区对接、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和金融机构宣传解读融资政策,对有融资意向的企业跟踪服务,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海外布点,建立国内法律服务机构和海外法律服务机构“1+1”合作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今年以来,开展知识产权线上线下培训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四是主动搭桥引线,服务知识产权发展。强化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受理窗口、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提供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全链条服务,拓宽知识产权诉求采集和指导服务渠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保障,做强常庄市监所知识产权保护基层工作联系点试点工作,与滕州法院签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衔接合作框架协议,与滕州市、高新区、微山县、沛县、烟台市莱山区等多地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区域监管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以来,完成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案件1起,行刑衔接案件2起,有力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五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共治社会氛围。紧盯侵权假冒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和重点商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发放知识产权保护倡议书、知识产权宣传手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答手册等宣传材料,举办查处侵权打击假冒伪劣成果展,接受法律法规咨询,进一步激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知晓率,不断提升依法维权意识。(区市场监管局)
(九)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和财政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全省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二是整合财政企业资金和政策资源,集中投向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积聚财力、形成合力,实现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对规模企业、规模项目的规模扶持和统筹规划效果。三是完善和强化财政支持创新项目跟踪管理。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专项及项目进行相应调整,重大专项和科技研发、中试、产业化项目在实施后定期进行全面评估。四是健全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管理的新模式,增加市场化操作意识,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环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区财政局)
二、下一步打算
(一)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持续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保姆式”服务企业创新活动,助力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开展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积极推进2024年科技计划项目征集指南,以项目、高企为抓手,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持续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锚定全区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整合区内技术研发平台资源,积极申报创新平台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水平。聚焦全区当前的产业链创新资源,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支持慎思医疗、创新创业产业园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孵化。同时,引导企业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已有创新平台加快提档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整合科研力量,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建立科技小院作为展示和试验基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已有创新平台加快提档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优化创新人才环境。坚持以才引才、因需招才,积极引导鼓励镇街和企业结合各自实际,挖掘利用合作伙伴、亲朋好友、同窗校友和人才服务机构等一切可用资源,多渠道对接联络符合条件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大力动员其开展各类市级以上人才工程项目。同时,进一步靠上服务指导,科学精准包装,力争取更多优秀人才入选,促进市级以上各类领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