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0-00023
- 主题分类:区级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0年05月2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0年05月29日
- 标 题:2020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关于建立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0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关于建立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首先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建议意见。您提出的建议符合当前我区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落实。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农业农村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途径,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抓改革,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全区涉农村(居)201个,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2.85亿元、负债总额3.12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9.73亿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41.69万亩,其中农用地30.61万亩、建设用地10.04万亩、未利用地1.03万亩。结合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年初,率先在常庄镇水寨村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2014年8月,成立了全区首家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薛城区常庄镇水寨村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8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方案》,2018年计划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2019年开展回头看活动,对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2019年4月26日,全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我区巨山街道东托二村颁发,并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市第一个登记赋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标志着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枣庄日报、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进行了宣传报道。2019年6月11日,《大众日报》在二版整版重磅推出“海右春风又一年—下好下活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将薛城经验和薛城改革模式在全省、全市进行宣传和推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有201个,占任务的100%;
二、兴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不断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家底,盘活开发集体闲置资源,蹚出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全区19个经济空壳村全面完成脱壳任务。2019年上半年,全区29个经济薄弱村完成消薄任务的村达个5个。一是开发经营资源。做好土地增收的文章,对村内的“四荒地”资源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通过招投标等形式承包给农户经营管理,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等项目,不仅富裕了农民群众,而且村集体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例如,常庄镇孟庄村通过镇经管站利用公开招标的形式,把村集体的“四荒地”对外出租,年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二是盘活集体闲置资产。随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小学规模调整等工作的推进,有些自然村办公室、学校校舍和厂房、农业机械、生产路植树等长期闲置,有的村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使闲置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例如,沙沟镇东杨庄村将闲置的村办小学出租给企业,带到本村就业20余人,每年给村集体上缴收入5万元,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三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整村流转或连片成方流转的村,发展集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服务或集体经营获取规模经营的增值效益。例如,周营镇五村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保底分红的办法,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给五家农民合作社,打破原来的畦田、荒地、生产小路界限,实行标准的机械畦田,仅此一项就增加种植80亩,相应增值8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四是开展招商引资。有些村利用区位、资源、资产等优势,盘活闲置村委会、村办小学、老果园,通过兴办工业园区等,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新上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成为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例如,陶庄镇东仓村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老厂房等资源,吸引投资兴办工厂20余家,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20余万元。五是开展集体产权股份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利用集体资产、可经营性资源组建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使村民转变为股民,让村民参与村集体的发展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全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村达到11个,探索出一条让农民享受改革红利的有效途径。六是开展物业经济。对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村,围绕服务城镇发展,开发沿街店面、兴建集贸市场、配套物业服务等实现集体增收。巨山街道托三村依靠区位优势,分析市场需求,用村集体积累资金逐步开发建设了农贸市场、沿街门市房。目前,托三村集体年收入14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到654万元。
三、强监管,筑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防火墙”。一是完善机制。各镇(街)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配备了业务工作人员。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监管考核通报制度,加强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二是强化监管。各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财小组,对村“两委”行使权力和“三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等村级重大事项,全部按程序实行招投标,在监督下进行。每月10日在村财务公开栏公开。三是强化审计。镇(街)每月坚持账前审计。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开展经济责任专项审计。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一是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要培养一批公心强、人品好、能力好的“三好”带头人,蹚出一条致富路子,实现集体增收和个人荣誉“双赢”。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形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示范镇,做到“一抓一片,以片带面”,全面推动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示范发展。三是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激活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挖掘现有资产,通过资产股权化,产权明晰化、经营市场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效。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