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2-00092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2年08月15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2年08月15日
  • 标  题:2022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010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乡村振兴)
  • 效力状态:有效

2022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010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乡村振兴)


褚福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收悉提案中提出的点建议非常中肯,我们予以充分考虑着力推进落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统筹城乡规划推进乡村建设的问题。建设品质薛城,农村不能落在后面。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省委、省政府也部署开展了七网行动,为我们抓好乡村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区里已明确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的工作举措。今年将结合镇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外136个村庄规划编制。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启动了“合村并居”工作,但受谋划考虑不全面、推进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问题,农民群众意见很大。目前省里对“合村并居”工作非常重视,连续3年聚焦问题狠抓整改我们将稳慎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明确建设时序,稳步有序推进进一步释放农村闲置资源。工作中,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村庄风貌,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

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退出试点改革,让已在城市落户,不愿意回农村的居民依法有偿转让承包经营权或进行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探索土地入股分红的激励措施,减少分散性、碎片化耕地数量。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依法有偿退出办法,鼓励进城农民依法有偿退出宅基地。出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相关办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三、关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问题。区委决定今年实施十大攻坚突破行动,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一。我们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抓手,聚焦农业农村九大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措施,推动落实,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成功获评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完成并获市级批复,正在组织招投标,年内将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二是36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已完成18公里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沙沟、周营的管网建设和入户安装,目前工程总体进度97%;完成农村清洁取暖设备安装3215。三是印发《深化拓展三清一改美化提升村容村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农村“残垣断壁整治”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等文件;确定2022年省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名单(省级3个、市级7个),正在组织镇街招投标印发《薛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2021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总体建设进度达90%;全区已创建美丽庭院17245户,涉及178个创建村,完成创建比率39.1%,覆盖率达到100%;对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开展“回头看”,今年将建成污水治理村庄50,任务已分解到镇街。四是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取得初步成效隆润生猪屠宰、甄鸿肉鸡加工2个项目已投产运营;山东黑牛智慧产业园项目正在推进;农业大数据智慧中心项目已完成设施设备安装,正在系统调试;对接5大国企确定乡村振兴项目6,已开工建设2截至目前,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储备20家规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一季度完成规上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16.4%五是坚持以质量促品牌、以品牌促发展,完成全区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一张图绘制,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4万张,确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培育对象4家、农产品三品一标培育对象5。同时,组织农家盛圆面粉、夫宇熏肉烤肠申报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待省厅认定。

四、关于发展乡村教育的问题。城乡教育存在差距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实。近年来,我区聚焦补短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一是落实公费、委培师范生招生计划,省属公费师范生全部安置到镇街学校任教。二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全区参加跨校竞聘、交流轮岗人数持续增加。组城区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走教支教,城区学校到乡村学校支教,增加了学生享受均衡、优质教育的机会。三是加大中小学师资培训对乡村教师倾斜力度,实施送教下乡培训计划。组织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形式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四是建立乡村教师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实施区教研员包扶乡村学校制度引导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组建教研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