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00143493704030010/2024-02047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8月0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8月01日
- 标 题:2024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12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发展的提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12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发展的提案)
王丽委员:
您的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认真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枣庄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为抓手,统筹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一、聚焦高质高效,厚实产业增动能。牢牢抓住产业兴旺“牛鼻子”,大力实施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倍增计划,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周营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实现5个涉农镇街全覆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良种、良机、良法、良田一体推进,做到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9.5万亩,产量稳定在20万吨,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9.88万亩,占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的84.8%,获评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做特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品质型农业,着力培育石榴、马铃薯、薄皮辣椒及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区级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9个,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7万亩,石榴种植面积达2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达69家。薛城薄皮辣椒、周营马铃薯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薛城青萝卜”“圣土山黑猪”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着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2023年新增产业链企业6家,在库企业达33家,产业链企业营收突破25亿元;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规上企业总数达25个,规上企业营收突破45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数字等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全区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9555.8万元,同比增长24.5%,策划并推出乡村游精品线路12条,农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二、聚焦外引内育,用好人才添活力。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广辟引才育才用才渠道,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千方百计引人才。出台人才回引支持政策,累计吸引160余名薛城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薛城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周营镇新农民创业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目录,圣华生态农庄负责人岳喜峰获评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凝心聚力育人才。建立“乡村振兴基层课堂”,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24人获评省市“乡村之星”称号,35名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培植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7家、市级68家。
三、聚焦文化铸魂,培育文明树新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大力培树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文明实践站243个,带动建设村级文化场所410个,修建各类民俗馆、文史展室等50余处。周营运河支队记忆馆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在全市率先实施乡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超市、暖心食堂、惠民小院等应用场景,助力乡风文明程度有效提升。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婚俗等宣讲活动,实施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好遏制。结合诚信薛城建设,定期开展“诚信之星”表彰活动,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文化惠民滋养新风。依托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运河支队记忆馆、陈金河纪念馆等载体,每年组织开展“送戏下乡”200场以上、农村放电影400场以上,更好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
四、聚焦生态宜居,综合整治优环境。坚持打好生态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累计建设农村公路360公里,十里湾绿道入选交通运输部“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推荐道路;改造农村电网1200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建设,常庄街道入选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改造农村旱厕4.16万户,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79个,治理完成率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市级63个、区级70个,省市区级美丽乡村实现应建尽建全覆盖。白楼湾湿地公园等3处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大沙河等3条河流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双十百千工程”,按照产业连片培育、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的要求,建设市级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衔接推进区3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提升村104个。“三湾里·薛河古韵”、“冠世园·榴光溢彩”示范区入选省级创建名单,形成“片区引领、示范带动、全域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五、聚焦固本强基,锻造堡垒强组织。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实施党建聚合力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发展的“头雁效应”。建强基层支部。深化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务”公开、村干部值班坐班制度,推进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推进4个“强基”村晋位升级,113个“创优”村提质增效、66个“示范”村提标领航,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育强头雁队伍。实施“头雁领航·蓝青工程”,落实“导师帮带”“交流挂职”制度,筛选35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导师”集中帮带65名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5期,开展“头雁论坛”“擂台比武”等活动70余次,动态调整不称职村书记15人,村级带头人履职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做强集体经济。深入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在全市率先成立合作社联盟,调整优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81家,跨村联建片区党委31个,成立村级共富公司19家。去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十”,20万元以上村超80%,其中百万元以上村达41个。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印象白楼”衔接推进区带动全区45户130人困难群众增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任务,改革案例在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刊发并获部领导批示肯定,农村“三资”数字化监管做法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