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5-01814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薛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06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06日
- 标 题:2025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14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14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建议)
褚福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区现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8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4个、区级1个,形成省、市、区三级梯次联创格局,实现5个涉农镇街全覆盖。现有示范片区覆盖区域面积179.9平方公里、96个行政村、12.15万人。去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枣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市“双十百千工程”部署要求,坚持片区引领、彰显特色、分类施策、全域推进,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片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薛城路径。
一、省市级示范片区基本情况
(一)“三湾里·薛河古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该片区位于陶庄镇,2023年获批创建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024年获批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规划面积24.9平方公里,涵盖东仓村、后湾村、奚村等15个行政村、4929户、2.3万人,规划总投资8960万元,建设乡村发展类、乡村建设类、乡村治理类3大类13个重点项目。片区聚焦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枣庄新城“后花园”定位,积极培育东仓裸心屿休闲营地、后湾辣子鸡小镇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构建“一轴”中踞(古薛河南北核心轴)、“两带”并行(西部农文旅产业带、东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五区”联动(小微企业孵化区、现代农业聚集区、生态观光休闲区、乡土风情体验区、奚仲文化传承区)以点带面发展格局。
(二)“冠世园·榴光溢彩”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该片区位于沙沟镇,2023年获批创建市级衔接推进区,2024年获批创建省级衔接推进区。规划面积25.06平方公里,涵盖张庄村、郑关庄村、岩湖村等8个行政村、3384户、1.4万人,规划总投资1. 6亿元,建设项目38个。片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石榴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建设石榴·蓝莓零碳数字产业园、留园山庄文旅综合体、石榴美妆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13个,着力培育集种植、精深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石榴全产业链,推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九龙泉·归园田居”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
该片区位于常庄街道,2023年获批创建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025年获批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面积17.6平方公里,涵盖吴庄村、薛庄村、大山村等15个行政村、4530户、1.65万人,规划总投资4.9亿元,建设重点项目6个。片区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优势资源,着力构建“一道双线三区四基地”(一道:九龙泉绿道,双线:郯薛线、枣曹线两条贯穿东西的主干道,三区:山里红片区、石榴创新产业园片区、家庭农场片区,四基地:粮食高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初级加工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格局。
(四)“十里湾·印象白楼”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该片区位于周营镇,2022年获批创建市级衔接推进区。规划面积26.1平方公里,涵盖侯许庄村、王楼村、牛山村等10个行政村、4059户、1.6万人。规划总投资2.3亿元,建设项目25个,涵盖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等六大板块。片区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定位,依托白楼湾生态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乡村振兴模式,沿大沙河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河十园”,有效地带动全镇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
(五)“多彩陶源坞”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该片区位于邹坞镇,2023年获批创建市级衔接推进区。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涵盖马庄村、墓山村、西尚庄村等9个行政村、2507户、1.09万人,规划总投资9835万元,建设项目22个。片区聚焦樱桃、葡萄、西瓜等特色果蔬种植,推动优势果品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在观光采摘、文旅体验、乡村休闲等第三产业上获得突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六)“千山首·蟠龙画卷”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
该片区位于陶庄镇,2024年获批创建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涵盖大南庄、种庄、大陶庄、齐湖等13个行政村、1507户、7376人,与三湾里示范片区连为一体,规划总投资6250万元,建设项目12个,片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依托、特色文旅产业为主导,通过培育奚仲文化产业园、田湾水岸会客厅、活力湾提升等12个新业态,构建“一带两轴三区多点”(一带: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核心带,两轴:蟠龙河生态景观、蟠龙河水系为主轴,三区:现代农业聚集区、生态观光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多点:沿线打造多处特色节点)发展格局。
(七)“蟠龙源·水韵瓷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该片区位于邹坞镇,2024年获批创建市级衔接推进区。规划面积18.2平方公里,涵盖东山口村、官庄村、北陈郝村、等9个行政村、3017户、1.05万人,规划总投资9753万元,实施项目29个。片区依托林果业及陶瓷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通过构建“一带(乡村文旅休闲观光带),两核(陶瓷文旅发展集聚核、乡村振兴引领核),三组团(绿色农业集聚组团、林果高效种植示范组团,和美乡村发展组团)多点(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布局,全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梯次联建。统筹考虑辖区资源禀赋,在历年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浙江等先进地区经验,去年开始先后邀请省旅游工程设计院等专业策划机构,对全区镇村深入调研,立足村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原则,积极探索三产融合、特色产业共富、农文旅融合、龙头企业带动、全域美丽乡村5种示范模式,连片规划建设冠世园·榴光溢彩、三湾里·薛河古韵、九龙泉·归园田居等8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其中省级片区2个、市级片区5个、区级片区1个,涵盖全区超二分之一的行政村、80%的农村人口,实现示范片区涉农镇街全覆盖,形成省、市、区三级梯次联创新格局。
二是坚持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牢牢抓住产业兴旺“牛鼻子”,立足片区资源禀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夯实乡村振兴支撑。聚焦做优土特产,实施种养殖业提质增效行动,建设石榴·蓝莓零碳产业园、立华美丽牧场、智慧黑牛等种养殖项目6个,全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37个。特别是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改良、引进优质石榴品种17个,连片种植面积达2.2万亩。十里湾片区突出早春马铃薯、薄皮辣椒等特色果蔬种植,沿大沙河布局建设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薄皮辣椒种植园等“一河十园”,创新“三种三收”模式使土地亩均效益由2000元增至3万元。聚焦做强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工业思维抓现代农业,甄沃食品二期、石榴美妆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宠袖宠物食品、太乙花茶等6个项目加快建设,培育银牛面业、夫宇食品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达到34家。冠世园片区依托石榴特色资源,大力培育集石榴种植、精深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聚焦做特农文旅,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行动,建成张庄石榴风景区、十里湾、白楼湾3个国家3A级景区,合理布局辣子鸡小镇、云希谷等餐饮民宿、休闲娱乐业态82处,去年以来全区乡村游客流量达610万人次,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三湾里片区通过建设裸心屿休闲营地、后湾辣子鸡小镇等项目,带动近郊游、民俗游、研学游等齐头并进,形成了“以农为本、以文铸魂、以旅带动”的发展路径。
三是坚持合力共建、夯实保障。将片区建设列为区级十大重大工程,统筹各类优质资源向片区倾斜,带动片区各村资源融合、要素贯通、连片共富。突出党建引领。建立跨村联建片区党委13个,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81家,成立共富公司22家,以组织联建带动村庄抱团发展。全区18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过50万元村85个、过百万元村41个。推动国企助力。明确区属国企每年谋划实施1—2个乡村振兴项目,积极探索“片区搭台、国企唱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乡村振兴新路径,2022年以来,区属国企共牵头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4个,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助力片区建设走深走实。培树文明新风。全面推行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用好用活“薛思明理”宣讲品牌,每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等宣讲活动5000余场次,开展“信用+环境整治”“信用+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8500余场次,建成惠民小院、信用超市、爱心食堂等惠民场所212处,累计积分兑换5万余人次,信用管理“软约束”成为基层治理“硬抓手”,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深入落实全市“双十百千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串珠成链、集片成方、聚面成势,将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锋区、标杆区,带动全区乡村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富跨越。
一是健全完善“三项机制”。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把片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深入落实区委农办牵头协调,镇街、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合力。健全完善要素支撑机制。坚持片区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区级各类产业项目、人才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五大乡村振兴领域涉及资源项目向片区优先倾斜。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片区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观摩、督导、通报等形式亮晒评比,科学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强化监督考核结果运用,提振片区建设积极性。
二是着力补齐“三块短板”。补齐环境整治短板。深入开展以“清脏、治乱、强基、增美”为重点内容的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做好新一轮“双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推进91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提升村建设,实现全区行政村全覆盖。补齐文化特色短板。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整合十里湾研习社、运河支队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行“传承+发展+运用”模式,加大对奚仲造车文化、《孟子》成书地、万章故里、中陈郝瓷窑等历史文脉、名人典故、地域民俗的保护传承,优化提升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在加快推进示范片区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借力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坚持横向拓展农业价值,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扶持示范区村庄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畜禽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质高效农业,打造一批田园采摘、红色研学、乡村民宿、民俗文化等深度体验项目,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推动实现“五个提升”。提升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培强培壮片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推动片区水路电气网、快递物流、冷藏保鲜、5G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分类提升,促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倡树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提升农民增收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大力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民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力争示范区片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区级平均水平20%以上。提升村集体发展水平。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积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提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升乡村产业项目运营水平,增强村集体创富能力,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