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3/2025-02029
- 主题分类:区级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区卫健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1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19日
- 标 题:2025年度薛城区卫健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041号建议的答复(传承国粹多元并举共谋我区中医药传承发展新篇章)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薛城区卫健局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4041号建议的答复(传承国粹多元并举共谋我区中医药传承发展新篇章)
尊敬的王丽委员:
您提出的“传承国粹多元并举共谋我区中医药传承发展新篇章”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现对您的提案回复如下:
一、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加强中医医院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中医院提档升级工程,区级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类医院。推动区级中医院扩容升级。加强区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推动薛城区中医院达到推荐标准。
2、夯实中医药服务基础。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依托区中医院,深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滚动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区中医院在区域内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城乡中医药对口支援。支持鼓励构建县域内整合型中医药服务运行体系和协同机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按照标准配备中医医师,中医药服务辐射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00%以上村卫生室。
3、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监管。加强区中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对中医院运营、质量安全等关键数据及中医药特色指标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重点项目建设、人员晋升、专科建设挂钩,引导中医院主动加强和改进医院管理。开展中医药处方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中成药辨证使用工作。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支持中医类医院创建“互联网医院”。
二、发挥中医药服务资源优势
1、发挥中医药临床诊疗优势。推进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技术、中医康复和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建设。推动原有各级中医专科建设提档升级,创建一批省、市级“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区中医院要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积极参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加强对成员专科的监督管理。
2、推进中西医协同联动。加强中西医结合能力建设,强化区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围绕重大疑难病及常见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和临床协作。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发挥中西医协作区级专家组作用。区人民医院设置标准化中医药科室,建立中医参与会诊制度。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继续组织人员参加“西医学中医”培训,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药思维和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3、增强中医治未病和康复服务能力。区中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将治未病服务融入临床各科室,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在适宜人群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康复科室,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康复技术、设备结合,形成一批中医特色康复方案。
三、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把中医药产业融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重大战略中,培育发展特色优质中药材,建设规模化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加强本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科学保护和采收方法的机制,保护本地中药资源的多样性。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要求,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研究,提升中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支持酸枣仁、花椒、山楂、金银花、丹参、大枣、白芍、艾草等特色药材基地建设和发展,创建市级优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在国有林场苗圃种植中药材。深化“种研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大产业增链、强链、补链和延链的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推动中医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中医养生药膳名录,加大中医药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力度,促进“中医药+”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培育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农药以及非药用产品,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支持各镇(街)依托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布局中药材体验种养、休闲康养、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创建一批省级中医药特色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3、培植中医药产业研发优势。鼓励研发创新,优化原有产品,增强、延伸中医药产业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带动能力和拓展辐射能力。以中医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中药特色临方炮制和中药传统制剂加工,研发院内中药制剂,推广丸散膏丹等传统中药剂型使用,满足临床个性化需求。支持医院联合药企加工配制中药制剂,中医医院建设中药制剂室或联合相关企业建设区域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促进经批准后临床急需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使用。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家经验、民间中药单(验)方和技术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主题公园等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和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打造具有峄城特色的、主题鲜明、氛围浓厚、遗产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以“六进”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在中小学试点开展中医药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学习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家庭”,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等宣传普及活动,鼓励支持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普及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养生运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在机关、企业开展中医药保健讲座和中医药诊疗技术体验活动,宣传推广中医工间保健操,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企业”,努力营造“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2、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建立科技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在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考核、验收等环节,遵循中医药规律,实行同行评议。
五、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质量
1、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招引。鼓励区中医院通过校园招聘、自主招聘引进中医药类人才。加大中医药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力度,积极邀请院士、国医大师、泰山学者来我区建立工作室(站)。对新引进的符合我区绿色通道服务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及时落实入编、住房、子女就学及配偶随迁等政策规定;对急需引进的高端中医药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原则,开通绿色人才引进渠道,制定特殊优惠政策,确保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
2、加强本地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育。大力实施“三经传承”战略,提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开展师承教育,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创建一批国家、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开展区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培养、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3、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名中医评选、职称评聘和表彰活动中,落实以中医经典应用、临床水平和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评价标准。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薛城区卫健局将以此次提案为契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升级、产业融合等多元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为健康薛城建设注入新动能。
再次感谢您们对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