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劳动活动
我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的开设,利用“万物生劳动实践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及时通过劳动成果展示和公众号进行公开。
一、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1.出台新政策,推进新举措
学校在落实原创建方案设计相关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1)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实施主体。
一是校长室负责课程顶层设计,资源统筹,结果监督。
二是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做实过程管理,做好结果评价。
“万物生”农事劳动实践基地,由教导处、政教处牵头组织实施,重点是种植、养殖等农林牧渔劳动实践。教育主体为全体班主任、劳动专兼职教师,做好资源整合与挖掘。
“微成长”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由政教处、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重点是卫生保洁、班级绿植、校内扫除等公益劳动实践。班主任主要负责组织,学科教师落实学科融合。
“食之美”餐厅劳动实践基地,由政教处、总务处组织实施,重点是餐饮劳动、清洁服务、食育习惯等劳动实践。班主任是主要负责人,全体老师共同践行,餐厅人员协助进行食育课程。
“爱生活”家社劳动实践基地,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具体实施。重点是开展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志愿服务等家社公益劳动实践。
三是专兼职劳动教师负责课程实施、过程管理和成果展示。
(2)进一步明确劳动时机,规范劳动课程开设。
一是“日劳动”。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际,每天需要适时进行的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课前、课间或课后进行“微成长”班校劳动教育,午餐和晚餐进行“食育”劳动教育。
二是“周劳动”。每周利用综合实践课开设1节劳动课,每周实施“劳动班级”轮流劳动实践活动,每周在农事园等校内劳动基地进行劳动社团活动至少1次,每周末在家中参与家务劳动实践活动至少1次。
三是“专题劳动”。不定期开展职业体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爱生活”家庭或社区劳动实践活动。
(3)进一步设计和优化“劳动周”活动。
上半年在5月1日前后用1周左右的时间开展了“劳动的你最美”劳动周主题活动,通过劳动促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劳动,学会服务,学会探究,激发中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此,学校向学生和家长推出了建议劳动清单:
一是劳动服务自我:自己动手洗衣、整理物品、清洁房间、购买学习用品。
二是劳动服务家庭:尝试做饭、打扫卫生、开展“孝心一日行”、“假期我当家”活动。
三是劳动服务社区:参加“志愿劳动进社区”活动,打扫社区或者小区的道路,帮助清除花坛或者绿化带的垃圾,跟着物业人员或者家人学会修剪花草树木,发现并画出或拍出劳动的美。
四是劳动服务校园:争做校园文明卫士、卫生卫士、劳动卫士,规范言行举止,保持环境卫生,积极参加“万物生”农事园或“食之美”食育园的农耕、助餐等劳动实践。
五是劳动创造未来:学校开展“劳动的你最美”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课题活动,做好“五个服务”,开展两个层面的“五个一”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参加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养成劳动习惯。
2.建设新队伍,发挥新作用
(1)调整领导小组。
学校根据每年学校工作分工情况,适时调整劳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孙烨校长任组长,业务和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科室负责人和年级主任为成员,加强了领导力量。
(2)更新指导团队。
除聘请市区劳动教育教研员刘勇老师、褚宏勇老师和孙烨校长为劳动教育工作导师外,还分别聘请学校相关副校长、科室主任和年级主任分别负责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课程研发、课程融合、课题研究、社团活动、年级实施、家社实践、安全管理、后勤保障等具体管理和指导工作。
(3)聘请专兼职教师。
学校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重点加强课程开设、社团活动、公益劳动。课程开设聘任专兼职教师3人。劳动社团聘请校内辅导教师3人,分别负责社团组织、农事劳动和餐饮劳动;聘请校外辅导教师2人,分别负责柳编草编、文创制作。公益劳动则聘请26位班主任为兼职辅导员,做好校内外专题活动和公益劳动。
(4)开展专题培训。
学校邀请市区劳动教研员和校内外专家对学校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帮助老师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增强劳动教育工作实效性。
3.完善新基地,彰显新功能
(1)完善校内四个基地。
一是“万物生”农事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基于体验“田园生活”,花大心思、大力气创建“万物生”农事劳动实践园暨微型田园,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系统规划、养殖种植等活动,体验田园生活,美化生活环境,丰富课程资源,孩子们在班级劳动实践区域种植、浇水、收获,通过自己思、自己种、自己管、自己收、自己查、自己评等活动,享受劳动的快乐,缓解过重的负担,解决发现的问题。种植前精心谋划,种植中用心呵护,种植后开心分享。“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百禾园”、“百蔬园”错落有致,“快乐播种月”、“呵护成长月”、“幸福收获月”过程可期,以后的这里必是繁花似锦、果树成林、蔬菜满园、万物生长,幸运的凤鸣学子一起见证植物的生长,体验生命的力量,研究药草的神奇,遨游四季的天堂。
二是“微成长”校园劳动实践基地。
在学科教学上做好劳动教育与学科学习的融合。学校鼓励教师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劳动氛围,体验劳动情感,分享劳动收获。同时,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劳动资源。
在班级运行中做好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的融合。建立“班级公务员”制度,分解班级劳动事务,尝试工作认领,实现班级内“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形成全员劳动共创家园的好氛围。
在环境创设中做好劳动教育与特色创建的融合。依托每个教室,开展微型种植、养殖,将每口教室都变成“生长”的绿色生态教室。在教室的窗台上、书架上,可以每人种植一盆小植物,也可以几个学生为一组种植一盆大一点的植物。每天浇水,观察,记录,探究生命的成长奥秘。劳动教育可以与多种学科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三是“食之美”餐厅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依托餐厅专门开设“食育”课程,让每一餐都成为一节生动的“食育课”。食育课具体分为八个环节,分别为:餐前净手、整队行进、有序入厅、排队取餐、餐前感恩、安静就餐、合作整理、餐后散步,这八个环节从餐前准备到餐后散步,从规则意识的培养到感恩教育的渗透,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食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既培养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劳动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教育尽含其中。
四是“爱生活”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基于家庭和社区丰富的劳动资源,适度整合,有效组织,让家庭和社区成为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每次节假日,学校会规划组织学生的洗漱、穿衣、家务、烹饪、手工等生活实践,学习生活技能,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学校定期组织“生活技能大比拼”,使学生成为生活自理的小能手;学校定期展览孩子们在家劳动的精彩瞬间和精美成果,形成劳动的正激励,展览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强化校外四个场所。
经过对接和比对,学校目前确定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龙潭公园、尚品尚、漫谷公益书屋等四处场所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服务、公益劳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热爱劳动,更热衷于公益劳动。
(3)启动家庭劳动主阵地。
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劳动态度,锻炼家务劳动技能,涵养高尚劳动品德,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政教处定期向学生推送家庭劳动清单,布置“亲情作业”,请家长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基本的家务劳动,让学生每学期至少学习掌握1至2项新的家庭劳动技能,指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开展新活动,激活新驱力
(1)校内劳动技能展示。
通过展示劳动成果,竞技劳动技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激活班级劳动团队,激荡学生的劳动内驱力。
一是启动了“劳动值日班级”,举行“食之美”餐厅食育课程规范成果展示活动。
二是举行“劳动技能吉尼斯大赛”,经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推荐,年级复选和学校终选,评出不同领域的劳动小能手。
三是组织“万物生”农事园丰收节暨劳动社团成果展示,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快乐。
四是开展“我是种植小能手”社区植树和校园种植竞赛活动。
五是组织“微成长”课堂劳动实践基地展评活动,对各班的“绿植角”、“卫生角”等劳动阵地进行评比。
六是开展“包粽子”比赛等专项劳动竞技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热情。
(2)家庭劳动技能比赛。
利用寒暑假,下发家庭劳动清单,指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举行“我是家务小能手”成果展评活动,学生通过相册、美篇、小视频、实物成果等方式集中展示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精彩瞬间和劳动成果。
(3)劳动成果公益义卖。
面对日益丰富的农事园作物茁壮成长,学校政教处、团委牵头成立“丰收”公益基金,开展劳动成果义卖活动。义卖所获,一是用于农事园的再生产,购买种子秧苗;二是纳入学校公益基金,用于救助困难学生。
(4)劳动导师专业研训。
学校针对劳动教育导师相对薄弱的现状,采取“请进走出”和校本研训的方式提高劳动教育团队的领导力和指导力。半年来,组织了全员培训、专题研究、课标研学、基地建设研讨等多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