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来自:薛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时间:2024-05-09 09:25:00

教师培训培养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发展规划中关于教师队伍培养目标,促使广大教师尽快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传统型向开拓型,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更好适应21世纪的挑战,成为复合型教师;为了建设一支师德好,素质高,体现科研特色的教师队伍,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此培训培养制度。

一、 学校成立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主抓,由教导处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

二、 培训对象主要是教龄在五年以下的年青教师,个别成长较快,学科组内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已成为教学骨干的可提前结束。

三、 建立拜师制度。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即大学毕业入校任教或调入本校的青年教师)均要拜一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拜师后的第一年,青年教师在每节新课之前都必须先听导师的课,消化后再上课。每周要请导师听2-3节课,教案经导师审阅后方能上课。

四、 新入校青年教师入校后在暑假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校岗位和职责、规章制度,经考核合格后再排课上岗。
  
五、 建立教师教学业务档案。通过档案对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情况进行跟踪,并以此来激励教师。业务档案主要记录该教师在我校工作以来的教学实绩,以及其它教学能力如授课、命题、培优、辅差、撰写总结论文等的提高情况。

六、实施课型攻关计划。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青年教师的教案必须认真规范。新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要求各青年教师要在本学科组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已制定一个授课课型攻关计划,每学期重点上好一至两种课型,每学期青年教师都要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组织其他教师对攻关课进行评议,不断改进,使该教师的授课能力逐年提高。

七、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由学校制订全学期的学习计划,确定每次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步骤、方式。教师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学习和各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业务讲座等活动。集体学习时,必须遵守纪律,聚精会神,做好学习记录。

八、 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考察、观摩学习参加各类培训、考察学习必须学校校长仔细审核,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审批签字后,方可外出。外出学习必须到教处办妥相关请假调课手续。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精心做好笔记,认真整理材料,回到学校要作学习汇报并进行汇报开课。

九、 教务处不定期进行各种民意测验或调查,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教师。

十、每个教师学年初要制订个人自学计划,每学期结束认真撰写学习体会或经验总结。


社团建设及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更好推动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特制订本制度。

一、组织管理

1.社团活动纳入到常态的校本课程设置范畴,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应保证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

2.学校成立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社团的监督和指导,协调各社团的大型活动和社团成果的展示。

3.社团活动以校内为主。若需邀请校外人员到校指导或者组织社员到校外参观、策划大型活动等,须提前两周向学校提出申请,报学校审批、备案、批准后方可进行。

4.各社团每次活动后应有活动记录和活动素材的积累,社团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

5.各社团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有义务挖掘和培养潜力大的学生,为学校输送各方面人才。

6.每学年学校将组织社团成果汇报,各社团均需参加。

二、评价考核

1.突出过程性评价,社团活动应与科技艺术节等群体活动开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由学生社团领导小组负责。

2.各社团应在每学期末对自己社团的成员进行考评,评选出若干优秀会员。

3.教导处每学期应组织力量就结合材料收交,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展示、学期计划总结等方面对各个社团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详见《社团教练岗位目标量化月考评细则》。

4.学校每学年将根据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评选出若干活动有序开展、成绩显著的社团为优秀社团。

三、活动保障

1.学校统一安排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场所。

2.学校提供必要的社团标识、必备的活动器具,逐步完善各种活动设施;提供宣传窗、网页专栏等宣传途径,社团教练要充分挖潜,多方面利用资源确保社团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3.为鼓励教师参与的热情,学校根据活动次数、人数、效果分层级发放社团活动津贴和绩效奖励。

四、基本框架

1.参与师生

要求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2.设置层级

1)根据学生个人素质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至三级社团:校级竞赛性社团→校际兴趣性社团→班级(际)基础性社团;

2)根据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岗位,对应学生分配至三级社团。

3)人数比例:校级25﹪—校际30﹪—班级45﹪(一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