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薛城区体育中学发展规划
青少年学生的初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发现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体育理念和体育技能、养成终身健身习惯的基础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工作,对落实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区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体,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家全运会、省、市运动会等国内重大赛事中为山东和枣庄争得了荣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传统体校办学模式遇到发展瓶颈,文化教学质量不够高、毕业生出口不畅等问题,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出现了办学经费不足、设施条件落后、招生困难等问题。同时,普通中小学的学生缺少接受体育专项教学和竞技训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体育专项技能和养成终身健身习惯,更难以成长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
一、体校基本情况
薛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是区体育局直属的一所从事体育业余训练的三集中学校,始建于1986年,占地80余亩,设置田径、武术、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柔道、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等11个训练项目。 1996年,实行“两委办学”,成立薛城区体育中学。现学校设初中三个年级,共有3个教学班,共有管理人员、专职教练员30名,文化课教师17名,在训学生400余名。
建校30多年来,培养了300多名体育人才,涌现了一大批省、市运动会冠军。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金牌144枚,银牌183枚,铜牌207枚。近年来,向省专业队和省体校输送了12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向市体校、重点高中输送了100余名优秀体育特长生,2017年度共获得国家级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3枚;获得省级奖牌20余枚。为我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山东省县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青少年儿童教学训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任务要求,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训练时间全年不少于280天,每天不少于3小时。体校先后制定了教练员管理和考核办法,将教练员的训练、教学和竞赛成绩纳入量化考核,并与评先树优和职称评聘挂钩,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学训并重,文体齐进的办学方针,进一步夯实了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基础。文化课教学纳入教育序列,将体校学生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享受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所有的教育政策。
二、体校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一)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区体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体校日常办公、学生生活补助、教学训练等方面,区政府、财政部门都未能把体校作为特殊学校看待,公用经费仍和普通学校一样按学生数测算,而体校的学生数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数无法相比,这样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日常工作很难开展;
(二)招生、选材困难:
1、政策联席机制方面:因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协商协调联席机制不畅,各乡镇、校的年终考核未把输送体育人才纳入,所以各乡镇、校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而且目前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是根据学生数下拨,选到了体育苗子学校又不肯放人,甚至做家长的反面工作;
2、学生出口方面:由于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导致许多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运动员放弃专业训练,转入普通学校学习,业余体校招生困难很大,导致不少县级的青少年业余训练项目萎缩,人数大量缩减,造成了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从1998年以后省市运动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没有出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二)高水平的教练不足:
人才是训练质量难以保证,区体校应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开齐相关的项目。为解决学生出口问题,拓宽输送渠道,这就需要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通专业技术、擅长业余训练的专职教练员队伍,目前现有教练员年龄逐年老化,执教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虽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定期组织对教练员的培训,提高教练员的素质能力,了解最新思路,拓宽视野。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校教练人才紧缺现状,人事制度制约等因素高水平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又进不来,使得一些项目很难开展,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体校的竞争力,影响了体校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发展思路
区体校是我区体育工作的基石,体校的状况好坏决定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体校的办学条件。根据体育法“三纳入”原则,财政足额拨付资金。目前县级体校的教学设施和乡镇中小学相比已有差距,和区直学校更是无法相比,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应配备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硬件设施;
2、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模式:
(1)落实学校体育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打破体育、教育围墙,把优秀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双方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现我区体教结合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但在现行的体制下,深度挖掘还不够,改革的力度不强,达到的效果不明显。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的资源,既是体育场馆硬件的建设资源,也是人才资源的共享,既为素质教育目标服务,又要为竞技体育目标服务,以此达到互惠互利,走出一条新的体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强化“名校优队”战略。注重发展青少年喜欢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抓好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在枣庄市二十九中学、现代实验学校设置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临城实验小学设置足球项目,充分利用体校教练员的专业优势进驻学校进行选材培训。既充实学校办学特色又丰富学校体育课堂还保证了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在群众基础好、家长认可度高的项目上如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积极推行“一校两制”,即一所业余体校同时从事以提高为主和以普及为主两种训练模式。
(3)实行教练员委派制。由教体局统领,委派体校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担任体育专项教练员,人事、工资等关系不变,享受学校的福利待遇,工作上接受双重领导。此举现实意义有三:一可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二解决招生困难的问题,可扩大选材范围,发现、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三可加强体校教练员和各学校体育老师的相互学习交流。
3、建立健全从小学-中学-高中一条龙竞赛教学体制,形成阶梯梯队建设,促进竞技体育有序发展,为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4、落实区体育联赛,形成制度化。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精神,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夯实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8号)精神,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区中小学先期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5个项目联赛,其他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和工作条件适时设立和启动。将联赛列入全区体育竞赛计划,作为常规比赛长期开展。
5、积极拓宽外部空间。
体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利用现有场馆,积极开展举办各种职工体育竞赛活动,加深其对体校工作的印象,引起领导的重视;对兄弟学校要常联系多沟通,加深友谊,巩固团结,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对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诚信交往,充分利用体育平台的优势,互惠互利,求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