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风险评估报告
第一部分 风险评估事项概述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薛城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为重大行政决策,列入了薛城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需进行风险评估。
一、制定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202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3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枣庄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我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1236”工作思路不动摇,深入落实“强工兴产、工业倍增”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纵深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二、制定过程
(一)启动编制和前期研究。2023年3月1日,成立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明确计划编制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进度计划、保障措施等。2023年3-4月,编写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考察、电话访谈、向薛城区有关部门征集建议等方式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该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起草计划初稿。2023年5-6月,编写小组多次召开内部讨论会,就计划的总体框架、实施策略、指标任务、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计划(初稿)》。
(三)广泛征求意见。2023年7月,就计划初稿先后向薛城区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再次就计划指标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并进行科学测算,同时在区政府网站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建议(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为2023年7月24日—2023年8月23日),并在编制过程中予以充分吸收借鉴,最终确定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四)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根据《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有关规定,2023年8月25日联合该计划编制机构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普遍认为,该计划内容系统全面,符合枣庄市薛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区民众的根本利益,确定的发展目标、实施策略科学合理,提出的工作任务具体可行,能够为薛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方向,在对个别内容修改的基础上,可以发布实施。
三、起草依据
《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枣庄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四、主要内容
《计划》共9个部分、41条,分为三个板块,共计一万三千余字,具体包括:
(一)总体要求。从指导思想、目标定位上提出2023-2025年薛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考虑全区实际和发展定位,对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1.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转型跨越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战略,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2.聚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塑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兴区”战略不动摇,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3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稳定在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3.聚力挖掘内需潜力,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纵深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到2025年,新型商贸物流营业收入达到214亿元。4.聚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薛城。5.聚力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区域迈向均衡。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市集聚和品质提升,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协调发展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到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左右。6.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发展动力活力。突出“改革赋能促转型”,强化市场思维、用好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将我区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7.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发展成果共惠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 增速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85%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左右。
(三)保障措施。从实施机制、重点领域、政策扶持、社会宣传、舆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第二部分 风险评估准备
一、社会公示、社会意见情况
《计划》起草工作于2023年4月启动,历经3次征求意见(包括向薛城区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6月中旬,再次就计划中的任务指标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并进行科学测算,经反复讨论研究,对大多数意见进行采纳或部分采纳,对不予采纳的意见和建议也进行了充分说明。7月24日-8月23日向相关单位及群众征求意见,8月25日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议,各单位及人员均反馈无意见。
二、评估依据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目的在于推动薛城区高质量发展,涉及面广泛,对发展以“绿色低碳高质量”为总目标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属于重大事项。根据《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应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三、评估方法及目的
采用专家调查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对《计划》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对《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为《计划》的实施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
四、评估主体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薛城区发展和改革局作为评估主体,开展《计划》的风险评估工作。
五、评估原则
《计划》的风险评估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山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相关规定,遵循科学、民主、合法的原则,依法独立进行。
第三部分 风险评估内容
一、合法性评估
本计划以《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枣庄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依据,《计划》中的文字表述与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衔接一致,因此该重大决策事项具有合法性。
二、合理性评估
“十三五”以来,薛城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纵深发展,深入实施煤炭消费压减,为全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产业发展谋划不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够有力,创新发展效果不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文旅康养、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数量少、体量小、贡献低,尚未形成规模。
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作为主要问题并出台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本计划的制定是合理、必要的。
三、可行性评估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高度重视,从战略、法规、政策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将在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形成对绿色技术的创新需求,绿色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会引领产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绿色动能;新经济发展又会在新的层面产生新的绿色技术创新需求,如此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将形成绿色技术创新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激励效应,使我区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
四、可控性评估
《计划》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各项任务目标及相关举措覆盖面广,符合2023-2025年薛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防范可能存在的以下风险:一是任务目标的动态调整问题,如总量目标、效率目标指标受政策调整、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需要在中秋评估时作出适当调整;二是部分重点工程建设要注意与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三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诸多部门以及镇街、社区各级,如何保证全区一盘棋,并适当保持各镇街差异化特点,需要科学统筹协调。
第四部分 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综合评估,《规划》逻辑层次清晰,各章节之间衔接较好,文字表述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各项任务指标具体可行,实施风险较低、可控,能够为2023-2025年薛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为深入落实“强工兴产、工业倍增”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纵深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提供支撑。同时,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任务指标应根据执行环境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二是部分重点工程建设要注意与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三是各项任务在落实过程中应加强统筹协调,既要保证整体推进,又要兼顾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