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吟中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风险评估报告

来自:薛城区信息公开 时间:2023-07-10 10:01:58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投资〔2012〕2492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鲁发改投资〔2014〕471号)精神,进一步改善薛城区的教育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为薛城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中学教育进步和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枣庄市薛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拟建设龙吟中学项目。

二、风险评估的依据和主体

龙吟中学建设项目是对薛城境内公立中学的有效补充,项目建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正确、合理地建设标准化龙吟中学,保证适龄青少年接受义务阶段教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山东省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枣庄市发改委关于建立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该项目需进行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基于上述情况,枣庄市薛城区教育和体育局作为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委托山东绿源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山东绿源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及时组建了评估工作小组,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要求,采取合理方式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要求,形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三、评估过程和方法

(一) 评估过程

(1)成立稳评工组小组,针对《枣庄市薛城区教育和体育局龙吟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文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对项目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组织现场勘验,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2)组织现场踏勘,初步判断项目风险源及相关利益群体,确定风险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

(3)开展风险调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组织人员深入现场,采用走访、问卷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取得一手资料;

(4)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梳理各类风险,全面分析论证;

(5)确定各单因素风险权重,划分风险等级;

(6)针对不同风险,给出相应的化解和应对措施;

(7)形成评估结论,编写评估报告。

(8)主管部门评估审定,填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评审表》,报维稳部门备案。

(二)评估方法

(1)单因素风险估计

(2)综合风险指数法

四、评估结论与建议

(一)评估结论

龙吟中学建设项目总投资20170万元,位于薛城区韩龙山西路东侧,来泉一路南侧,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38512.98m2,总建筑面积为29484.2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5398.02m2,包括教学楼/综合楼20955.71m2,风雨操场 1848.16m2,餐厅1731.13m2,非机动车库809.90m2,门卫 53.12m2;地下建筑面积4086.26m2。学校设计规模30个教学班,建成后可容纳学生1500人,教职工110人。

本报告采纳有关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补充识别,最终确定该项目在房屋拆迁及补偿安置方面、技术经济方面、环境影响方面、项目管理方面、经济社会环境方面、质量安全和社会治安方面、媒体舆情方面共存在10 项主要单因素风险。

经综合评估,在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前,本项目存在2个一般风险,8个较小风险,综合风险指数为 0.1753,初始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在取得工程建设所需前置支持性文件,及时回应和解决利益相关者合理意见和诉求,切实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后,本项5个较小风险和5个微小风险,综合风险指数为 0.0672,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该项目符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及地方规划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社会公共利益、群众的现实和长远利益,与项目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是合法、合理、可行的,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可控的。

(二)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正面影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高民众对本项目建设的支持度;

(2)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到责任人,确保各项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措施的执行,将社会稳定作为考核管理部门、施工企业等的重要指标;

(3)提高部门响应速度,协调部门联络,提前演练,特别是公安、司法、城管等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防范风险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4)工作中密切关注各种风险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反馈,务必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